张蕾 王超
•杭州市信息中心“特色小镇”专稿二•
“内外兼修”提升特色小镇信用环境
张蕾 王超
特色小镇建设是浙江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有为之举,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改革创新。培育特色小镇要跳出过去单一孤立的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思路,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维度审视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与促进因素。社会信用体系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依据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特色小镇建设而言,如何通过信用管理方式和信用机制建设,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行业声誉,促成生态环保等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提升小镇整体外部形象等值得深入探讨。
特色小镇建设有别于行政划区,是一个产业为核心、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定经济区域,其本质上是产业的科学谋划和创新发展,即如何充分发挥当地经济、文化和生态优势,实现特色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变。虽然从形式上看与产业集聚区似乎没有太大差别,但特色小镇建设不仅要实现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更要实现产业、投资、人才和生态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一是小镇产业链内部的融合,即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配套,同业企业的信息化、高端化、系列化发展。二是小镇与投资的融合,即充分吸纳各类金融信贷资源,科学投资于具有巨大前景的产业。三是小镇与人才的融合,即搭建创业创新人才集聚平台,营造特色产业创新创业生态,形成小镇生产生活的服务型社区。四是小镇与生态的融合,即在人文、生活、旅游的完整配套下,让绿水青山和历史文化为小镇的发展带来功能叠加。
要推动上述四方面的融合,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引入信用管理理念和社会信用体系。一是信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回顾浙江传统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形成历史,以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信用关系是浙江早期民营经济得以产生和壮大的重要保障。早期的创业者依托人际关系网络,能以较低的交易成本组织和参与产业链,获得民间融资。但随着产业规模扩大,专业化分工加剧,以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信用关系已无法满足当前复杂市场交易的需求,必须依靠现代信用制度与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信用缓解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可能最终导致特色小镇“四融合”目标无法实现,引发同行业恶性竞争,产品与服务简单模仿缺乏创新,企业或个人伪造信息,生产生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依靠信用制度,发挥信用信息平台作用,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风险。
三是信用促进可持续。以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为代表的第三方信用保障,是现代信用制度最主要的范式。其特点在于综合采集公共信用、市场信用、行业信用等多方面信用信息,以独立的第三方促成商业社会中“多边声誉机制”和“多边惩罚机制”的形成,从而充分调动市场自身的力量,处理好企业效益最大化、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小镇历史文化传承的矛盾,促进可持续的企业和个人等市场主体间的合作。
特色小镇建设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而应有一个长远的蓝图。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特色小镇建成为“信用小镇”,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信用建设。
对内——在小镇管理中引入信用手段。力争实现在特色小镇企业规划审批中,在审核企业发债、政府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中,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排污单位的监督检查、企业审计监督、税务检查等主要行政监管领域中,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尽最大可能查询和使用信用记录。在小镇发展中引导市场用信。加强信贷政策与财税政策、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协同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用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引导保险、融资等非银金融机构加大使用信用产品力度,拓宽信用产品销售渠道。启动企业入驻承诺机制。通过承诺合法经营、承诺环境保护、承诺资金补助规范使用,将入驻企业的承诺与信用挂钩,规范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
对外——戴上“小镇信用标签”。特色小镇不仅是从事特色产业的企业聚集发展的地理空间,还是具有统一标识的品牌形象。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各地政府一般都会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形象宣传,充分利用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积极正面的形象。但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特色小镇内的个别企业或个人的失信行为,可能会被外界放大为整个特色小镇的失信行为,进而影响特色小镇的整体形象。小镇与小镇内的企业、产品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为特色小镇内的企业、产品赋予“小镇信用标签”,能够帮镇内企业借助小镇的良好信用形象推广产品,也使得小镇通过企业品牌推广,发展旅游,提高知名度。同时,“小镇信用标签”也能够促使小镇的所有成员共同维护与提升特色小镇的整体声誉,实现小镇、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效率升值、社会名声提高。
特色小镇可以利用开放信用信息查询、公示企业名录和信用红黑名单等方式促进多边声誉机制的形成,构建重信守信的良性生态。由于信用信息涉及市场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企业或个人在某一个方面的失信行为,很可能让他人在更多方面对其产生不信任。例如某些企业在环境污染方面的不良记录,很容易使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对其形成负面影响,甚至拒绝与其合作。受到这些潜在利益的影响,很多难以解决的外部性问题能够在多边声誉机制下自然解决,同时也将显著降低交易成本。
可以预期,通过“内外兼修”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升信用环境,使得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能得到更为有力的保障,进而为推动转型升级,带动区域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杭州市已入选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城市,信用平台建设、政务用信和“七天双公示”等工作任务都必须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其中有几项重要工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应该贯彻落实和率先实践。一是率先实践企业入驻的事前承诺制。无论是已经入驻的企业还是即将入驻的企业,都可以与小镇管理机构进行入驻前承诺备案,在环境保护、诚信经营等方面做出承诺,并将承诺书向社会公示。
二是率先实践红黑名单公示制度。特色小镇红黑名单可以是一个客户红黑名单,是为小镇入驻企业服务的。考虑到这类小镇内还存在着大量“小作坊”形式的从业者,可以由政府出面统筹搭建一个信用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企业客户甄别目录,及时公告和淘汰失信客户,推荐诚信优质客户。
三是率先实践信用产品的市场化使用。小镇内企业的融资和担保可以借助信用来搭建平台,通过引入第三方的信用服务机构入驻,为镇内企业和创客建立信用档案,及时指导他们维护和提升自身的信用状况,能够更好的得到金融支持。
四是率先实践小镇信用的自治监管。建立违法行为信用监督平台,推进小镇内企业之间、公众之间承诺的信用备案、网上公证、网上律务、网上仲裁、网上投诉和网上法院,实现认证、取证、公证的全方位监管。
作者单位:杭州市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