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东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张汉东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面临的严峻局面,浙江应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构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自2006年世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概念以来,这个词汇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噩梦,唯恐避之不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201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600美元,已经是标准的中等收入国家。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下行压力加大,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中国会不会像世界上很多国家那样陷入”中等收入陷进”,如何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已成为当前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中等收入陷进”的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目前未有定论,但其描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面临的情况十分相似,不能不引起警惕。
中国目前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这既是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毋庸讳言,中国外贸出口过去长期持续快速增长,靠的是拼成本、拼价格。由于劳动力、土地、环境成本的持续提升,产品出口价格也水涨船高,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优势逐步削弱,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两面夹击。一方面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一方面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增长动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中国出口产品“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开始,新的竞争优势有待形成。外贸增长从快速转向较低增长速度,这可能是十三五期间的常态。
迄今为止,历史上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其中上一次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由此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移出国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市场的国际性扩张需求是促使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内在动因,而移入国的成本优势和庞大市场则是产业转入的根本动力。这里的成本优势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劳动力成本,又包括土地等资源的成本,还包括税收等综合性的商务成本,等等。近年来,中国受资源要素紧缺、综合要素成本上升过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的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梯度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不仅跨国公司出现了产业转移,浙江民营企业也出现了产业转移。
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其他沿海省市,浙江受资源要素制约尤为突出,民营企业也需要通过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配置市场和资源,企业走出去愿望强烈。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招商引资竞争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资源要素禀赋较好,希望通过工业化实现进口替代,又有很多很好的政策优惠,在全球产业链上,浙江优势产业的富余产能正契合一些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现实需求。从国家层面看,走出去是国家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的提出,需要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国家大局。外贸也需要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民营企业产业转移对浙江外贸出口有利有弊,不利之处是浙江的原有生产能力和外贸出口订单不可避免会有部分随之转移,有利之处是对外投资也会在一定程度带动产业链上游其他产品出口,抵消产能转移的不利影响。
从世界范围内的经验教训来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是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这就需要构造新的增长动力。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或创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但对于中等收入国家来说,最现实最直接的动力应该是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积累的生产能力已受到越来越强的约束,现已到了必须调整经济结构的时候。如果今后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那么就有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动力。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为1045-12736美元,2014年浙江省人均GDP已经超过一万美元,已经接近中等收入的上限,杭州、宁波等地已经达到1.5万美元,超过这一上限,浙江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十三五的一个重大考验。笔者认为中等收入不仅应该是一个绝对值的概念,而更应当是一个相对增长速度的概念。只要是处于中等收入的国家地区年均增长速度没有系统性地高于发达国家在同等时间内的平均增速,没有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就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十三五时期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浙江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率先发展走在前列,尽可能高于发达国家增长的速度,稳定地达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从而彻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面临的严峻局面,应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构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加强自主创新推进转型升级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自主创新是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发达国家的优势就在于知识产权和服务贸易,发达国家要维护自己的优势,必然要通过双边谈判和多边贸易体制对发展中国家施压,通过国内法进行调查等等;随着近年来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高技术产品制造的进入门槛大大提升;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也需要领跑,必须转向自主创新,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推进转型升级,必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转型升级绝非一日之功,而将是一个长期痛苦和困难的过程。从目前看,浙江企业学习模仿或者说是二次创新已经形成习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一定优势,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形成路径依赖,但浙江企业原始创新匮乏,在科技研发投入方面还很不够,在人才方面也不具备优势。如何推动自主创新,摆脱过度学习模仿的路径依赖,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推动由“浙江制造”迈向“浙江创造”,浙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为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