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波
【案例背景】
我校数学组就一次市公开课展开了备课活动,内容是“2.1一次方程(组)”(南京市数学中考指导书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教学的显性任务是复习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列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在两轮试教中,由于教师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安排,教学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初中中考复习课,教学的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品质,建构高效课堂?梳理反思两次试教的过程,笔者试图找到答案。
【案例描述】
第一次试教简述:
任课教师按照教材的安排,依次带领学生学习了《南京市数学中考指导书》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第28页的例1、例2、例3,并补充了第29页第9题作为探索题。
试教过程很不理想。起初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积极,到了例3的教学时,原本活跃的课堂戛然而止,学生的学习出现思维冻结的“冰河期”状态。
例3是一道中考阅读题,要求学生提取信息,提出需要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解答。它的难点不在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对于学生而言,难的是如何提取信息提出实际问题。
到了第四步教师选择了教学用书中的一道探索题,通过让学生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让学生体会三元化二元、二元化一元的解题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强调通法的最佳方式,而学生表现出更愿意自己埋头做题的“自由状态”,教与学再次出现了脱节。
教学状态不理想,必须进行调整。在市教研员的指导下,以“建构”为核心思想,同组教师共同研讨并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实践。
第二次教学的课堂结构改变为:
第一步,帮助学生建构“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体系。在复习方程及解法的基本知识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题,让学生发现“方程解法”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思路(规律)。
第二步,出示几个典型题例,补充这一知识体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易错点”,进一步完善这一知识体系。
第三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分式方程,通过练习发现解分式方程实质是把分式方程通过“去分母”,最终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的过程,将“分式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整体建构,初步形成“方程解法”的知识体系。
第四步,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几个不同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练习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是把方程进行“降次”最终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的过程,将“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整体建构,初步形成“方程解法”的知识体系。
第五步,继续让学生自己练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发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实质是把方程组通过“消元”最终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的过程,将“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整体建构,进一步完善“方程解法”的知识体系。
第六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构建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思维导图”,形象地展现“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的关系,解释“解方程”的本质其实就是使“x=a(a为常数)”。(如下图)
[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思想方法“降次”.][一元一次方程][思想方法:
“消元”.][“代入”、
“加减”.][去分母、
去括号、
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1.][“直接开平方法”、
“配方法”、
“因式分解法”、
“公式法”、][先去分母化
为整式方程][检验.][x=a
(a为常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虽然都是学生的已知,但是探究的过程依然使学生充满兴趣,师生合作无间,没有再出现第一次教学的“游离”和“涣散”。
【案例反思】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教学之前,我们可能从来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过这些问题。第一节课教学的问题“症结”就在这里。而第二节课,教师在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建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帮助学生构建了大脑的“联结”——知识与知识的“联结”、学生与知识的“联结”、学生与学习活动的“联结”。
1.建构学生与知识的“联结”,是“学习”的必需要求
复习课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将知识定义为“已知”,失去了进行学习的动机,而“动机”正是“学习”的必需要求。第二次试教,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让学生重新审视和定义了这一次“学习”的意义。
2.建构知识与知识的“联结”,是“学习”的必由路径
对比两次教学的过程,不难看出,第一次试教,教师努力把一个个“知识”传授给学生,结果自然是“拒绝”;而第二次试教,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真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建构成“知识模型”,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精细加工,才能真正完成“学习”的过程。
3.建构学生与学习活动的“联结”,是“学习”的必然结果
在第二次试教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些学习活动,对知识加以筛选、对比、分析、判断、取舍……
这些学习活动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形成“联结”,同时将更多的信息载入“联结”。包括探究过程中对知识的再认和理解,对规律的把握,对技能的运用和创生,对学习方法的习得……这些事实、技能、同时镶嵌在学生的“记忆地图”中。
反思这节课教学的同时,我也在反思“教学”的价值。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指向知识的吗?不是,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知识”不过是前人的经验,“教”与“学”的过程,就是将这些经验与我们的大脑创设联结、建构意义的过程。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学习和探索的还有很多。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