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长度留置胃管对早产儿喂养的效果观察

2015-10-26 06:52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5期
关键词:发际胃液胃管

韩 敏 张 娟

(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江苏 扬州 225002)

个体化长度留置胃管对早产儿喂养的效果观察

韩 敏 张 娟

(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江苏 扬州 225002)

目的 探讨管饲早产儿留置胃管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60例管饲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胃管置入长度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发际-剑突”测量法,观察组采用常规置入后再进行调整的个体化方法,比较两组抽出胃液率及胃食管反流、呕吐、腹胀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比较抽出胃液率,喂养并发症(胃食管反流、呕吐、腹胀)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早产儿管饲采用个体化胃管置入方法可充分了解其消化功能,减少喂养并发症的发生。

早产儿;鼻饲;个体化;胃管长度

随着围生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逐年提高。合理解决早产儿喂养问题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1]。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不协调,消化功能发育不成熟,出生早期常需胃管喂养。临床工作发现,用传统“发际-剑突”测量法留置胃管,患儿胃残留液不易抽出,不能准确评估喂养耐受性,致胃食管喂养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多,如反流、呕吐、腹胀等症状。为了探讨研究管饲早产儿留置胃管的最佳方法,我院科室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对30例早产儿实施个体化留置胃管的方法,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60例需鼻饲早产儿其中男31例,女29例,胎龄(31.0±2.5)周,体质量(1330±270)g,身长(40.0±2.4)cm,排除窒息、消化道畸形、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剔除使用促胃动力药物。将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质量、身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操作材料:采用扬州市邗江华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一次性6号新生儿胃管,该胃管顶端为盲端,有3个侧孔,顶端距第1个侧孔为0.5 cm,距第2个侧孔为2.5 cm,距第3个侧孔为4.5 cm。

1.3操作方法:患儿置暖箱中,固定2名高年资责任组长留置胃管。置管时两组患儿均取15°~30°头高足底左侧位,两组均按“发际-剑突”测量法经口置入胃管,置入后接一次性5 mL注射器回抽胃液,对照组抽不出胃液者自胃管注入5 mL空气,听到注入的空气声音后证实胃管已经在胃内予固定。观察组回抽胃液后再缓缓注入温开水5 mL,然后再回抽,同时也适当调整胃管的深度,至回抽时没有阻力感并能抽出大于或等于注入量时予固定。

1.4喂养方法:两组都是使用惠氏公司早产儿配方液态奶,出生后72 h内用推注法间断胃管喂养,每3 h喂1次,喂养量从1 mL/(kg•次)开始。鼻饲前抽胃潴留根据喂养耐受性逐渐增加喂奶量,残奶量达应喂量1/2~1/3者,将余奶打回,并将奶量补至应喂养量;残奶量超过应喂量1/2者,喂养停止1次;如有腹胀、呕吐、咖啡样反流、肠鸣音消失等症状,喂养需要暂时停止,汇报医师检查处理,等待症状缓解后恢复喂养[2]。根据体质量、日龄计算热卡、不足部分均常规应用静脉营养支持。

1.5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组患儿置管深度;②记录两组患儿发生胃食管反流、呕吐、腹胀喂养不耐受性例数。

1.6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见表1。

3 讨 论

3.1个体化置管深度与抽出胃潴留的观察:对照组平均插入胃管长度(14.1±0.8)cm,仅40.0%患儿抽出胃液,而观察组采用个体化方法留置胃管,置入长度为(17.5±1.0)cm,87.5%患儿抽出胃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可见个体化方法胃管置入深度较常规方法增加了3~4 cm,且调整至预计插入长度而胃内容物抽出不畅时,适当的旋转胃管,在理论上保证了胃管的3个侧孔在胃液内比例增加,实践中抽出胃液比例也明显增加。

3.2个体化置管方法对喂养并发症的影响

3.2.1有资料[3]显示,在新生儿用“发际一剑突”的方法所测得长度留置的胃管,往往达不到胃体内,仅到达贲门附近。因此若按常规测量长度插管,由于胃管插入长度不够,胃管前端有1~2个侧孔在胃贲门外食管内,在注食后易出现胃食管反流。个体化置管的调整过程实际增加了胃管插入长度,保证胃管的3个侧孔均达胃内,可以大大减少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3.2.2早产儿每次管饲前需观察胃潴留的量及性质有助于了解患儿的消化功能,及时调整喂养方案,防止喂养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通过个体化调整置入胃管达到最佳位置,能准确抽出胃残留,当残留奶量大于或等于前次喂入奶量的1/3或性质发生改变出现黄绿色或咖啡色时,及时处理,避免呕吐、腹胀等并发症的发生。

3.3临床实践体会:近期有研究者提出[4],新生儿洗胃时“以前额正中发际至脐”的长度为胃管置入长度,可以提高洗胃效果。又有研究表明[5]新生儿洗胃的体表测量方法可以采用发际至剑突再加3~5 cm,以确保胃管各侧孔位于胃体部,提高洗胃效果。实践操作中由于个体差异如早产儿发际线不明显、面部及颈部长短不一及操作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即使机械性的在“发际—剑突”测量法基础上增加置入胃管深度,胃管侧孔也未必都在胃液面以下(本研究12.5%未抽出胃液)。建议采用个体化的胃管留置时,置入胃管回抽胃液后再慢慢注入温开水5 mL,再次回抽,以调整胃管位置至最佳[6-8]。

表1 两种置管方法喂养效果比较[n(%)]

本研究有3例患儿抽出黄绿色液体,2例注入温开水能顺利回抽,考虑胆汁反流,汇报医师,予暂禁食观察。一例注入温开水不能顺利回抽,考虑胃管插入过深进入十二指肠,退出1 cm后再次注入温开水能顺利回抽,作为最佳位置固定。建议采用个体化的胃管留置时,调整胃管深度以每次增加0.5 cm为宜,避免速度过快至胃管盘曲或进入十二指肠,液体回抽不顺利而反复调整胃管,易致消化道黏膜损伤,增加患儿的疼痛。如何根据早产儿的个体特征进行简单有效的测量,使留置胃管一次达到最佳的位置,减少调整胃管时对口腔及食道黏膜的刺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王丹华.早产儿肠内营养新概念[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3): 174-178.

[2]王丹华.早产儿喂养[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5):317-319.

[3]张淑丽,田玉波,王利君,等.新生儿胃肠减压时两种胃管置入长度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11(25):2882-2883.

[4]贺生,刘安丽,胡庆甫,等.新生儿胃管插管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5,23(5):507-508.

[5]姚泰.生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

[6]张淑丽,田玉波,王利君,等.新生儿胃肠减压时两种胃管置入长度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31):2882-2883.

[7]王小环.改良洗胃管插入长度在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应用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6):558.

[8]陈丽莲,郝彦斌,熊小云.新生儿经口置人胃管体表测量方法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0,25(23):4.

R722.1

B

1671-8194(2015)25-0070-02

猜你喜欢
发际胃液胃管
烧心——嚼花生调胃液
常用手叩头拯救发际线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不同胃管固定法对急诊昏迷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影响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胃液为什么不会溶解掉我们的身体
新生儿胃液PH值检测在胃液细菌培养中的意义
和中学时光一起逝去的,是发际线
吃饭时喝水会不会影响消化?
我发现了发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