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丹
(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江门 529100 )
新生儿生后1 h内胃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是很高的[1-2]。其病原菌菌的来源一般是指分娩期间咽下带菌的羊水或误吸产道分泌物[3-6]。新生儿出生后的后壁细胞能够迅速分泌盐酸。通常指出,在新生儿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其盐酸分泌量在持续提升,胃液PH值在不断减小[7]。为了解新生儿出生后1h内胃液细菌定植情况和胃液PH值的关系。我于2019年1月-2020年5月到我院出生的150例新生儿实施胃液细菌培养、胃液PH值检测。相关内容如下。
1.1 对象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5月到我院出生、并于临床疑似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的新生儿150例,其中男77例,女73例。其中新生儿性别、日龄、体重、孕周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在新生儿分娩后1 h内实施无菌操作,在胃管抽出2 mL胃液,用于实施细菌培养(血平板、中国兰、增菌肉汤),菌株的培养、分离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并用精密PH试纸(3.8-5.4)检测胃液PH值。
1.3 分组 根据新生儿胃液细菌培养结果和胃液PH值分组。PH<3.8组和PH>5.4组,其中PH<3.8占67例,PH>5.4占83例,对所有患者的胎龄、体重、性别等进行对比无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价值,以下实验存在对比性。见表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分析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对150例新生儿胃液进行细菌培养和PH值检测,实验结果如下。
2.1 用精密PH试纸检测150例胃液酸碱度,PH<3.8有67例,PH>5.4有83例。其中胃液细菌培养阳性PH<3.8占0例,PH>5.4占52(62.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细菌培养菌群分析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的培养、分离和鉴定。胃液细菌培养阳性52例,培养为大肠杆菌有26(31.3%)例,培养为葡萄球菌有10(12%)例,培养为链球菌有16(19.3%)例。
新生儿早期菌体感染一般与宫内感染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其诱发因素是母体孕期感染、早产等。其中,上行性感染是最多见的,在细菌扩散到羊膜腔,并置于羊水内繁殖的话,胎儿经羊水而出现感染。通过调查发现,母体孕期阴道感染是出现宫内感染的一个关键诱发要素[4]。新生儿早期胃液细菌感染的渠道有两种,即:分娩期间咽下带菌的羊水、误吸产道分泌物[3]。因为胃液细菌的繁殖能力超强,则会破坏胃内的微生态环境,再由于缺氧缺血、自由基反应等因素的影响,则会出现胃液细菌转移,进而引起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
对于成功分娩的新生儿来说,在出生后,壁细胞能够及时分泌盐酸。通常指出,当新生儿不断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其分泌盐酸的量在持续提升,胃液PH值在不断减小。不过这方面的临床调查还未有明确报道[5]。从传统角度来看,分娩过程中胃液PH值一般是≤7,不过随着新生儿的不断成长,PH值在不断减小,到了第8-9个月的时候,PH值减小到4.0-5.0,到了12月之后,PH至已逐渐趋近于成年人的5-1.5范围[6],根据西方国家的临床研究能够发现:分娩后新生儿的胃酸分泌量是比较少的,不过在1日后则不断提升[7]。根据陈淑珍等[5]的研究指出新生儿胃液PH值为2.32±0.90范围。正常羊水属于无菌,其PH值在7.0-7.5范围内,不过大部分细菌繁殖的最佳PH值是6.8-7.4[8]。
表2 150例胃液细菌培养结果和PH值结果
一般认为,正常成人胃液PH值是0.9-1.8,盐酸的作用能够消灭由口腔咀嚼后进入到胃部的食物残渣的细菌,确保局部一直处于无菌状态下。如果PH值上升,则会导致抑制菌体的作用减弱,这会诱导胃部细菌的繁殖。
本文对150例新生儿分娩1 h后的胃液给予细菌培养、PH值测定,最后发现,新生儿胃液的PH值越低即胃液越酸,胃液的培养阳性率越低。胃液的PH值越高,胃液的培养阳性率越高。根据培养结果能够发现,细菌种类较多,一般多见于大肠杆菌,依次是链球菌、葡萄球菌。这些细菌的最适生长PH值为6.8-7.4。而胃液PH值检测结果显示PH值>5.4的胃液其酸碱度均是接近中性,适合以上细菌生长,PH<3.8的胃液酸碱度为1-2,不适合以上细菌生长。因此新生儿胃内定植的细菌也应受其胃液的PH值影响。新生儿胃液PH值越低,对进入胃内细菌的杀灭或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新生儿的早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