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樟亚 胡文辉
(上海电力学院,上海 200090; 江西师范大学, 南昌 330022)
【责任编辑王松鹤】
隐性评价的“规约含义”与“会话含义”比较*
余樟亚 胡文辉
(上海电力学院,上海 200090; 江西师范大学, 南昌 330022)
规约含义是说话人借助具有约定俗成含义的词语衍生的主观含义,而会话含义则是指在遵守或违背会话原则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含义。两者都体现说话人的主体性,属于隐性评价。本文拟从语用学入手,分别从语言形式的依赖度、语境依赖度、可推导性、可撤消性以及可分离性等角度,对作为隐性评价的“规约含义”与“会话含义”的各自特性加以甄别,并厘清它们的本质异同。
隐性评价;规约含义;会话含义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评价专指价值判断,广义评价指人的态度和主体性。语言评价是言论者或语篇所涉主体的态度及语言表征。人们既可直接评价(显性评价),亦可间接评价(隐性评价)。在对语言评价的评价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活动研究中,Martin的评价理论系统性强,独树一帜。“回顾近20年的历史,评价理论在研究评价的体现方式时,基本上局限于那些评价意义明显(explicit)的话语标记,即Martin所说的“铭文”(inscribed)评价标记,如like, please等动词;happiness, pleasure等名词;happy, lawful, beautiful等形容词;viciously, morally等副词。相比之下,对隐性(implicit)评价即Martin所说的“唤醒”(invoked)评价的关注尚显不足。”(朱永生等 2011:96) 所以隐性评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研究中不太关注的领域。朱永生等(2001:179)指出,受Halliday的语言理论的影响,大多数推崇系统功能学派的人对语用学也采取听之任之,不闻不顾的态度,语用学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几乎没产生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两者其实具有互补性,系统功能语言学完全可以借鉴语用学的许多理论成果。“日常会话中除了显性评价表达还存在大量不同的隐性评价表达方式。超出字面意义需要结合语境及动用语用推理的评价都属于隐性评价。”(陈令君 2009:67)隐性评价与含义(implicature)有关,而含义是语用学研究比较深入的范畴,美国哲学家格赖斯将话语意义区分为“所言(what is said)”与“含义(what is implicated)”两个概念。所言是句子命题(proposition),其特质是本身固有且稳定不变;而含义则概指说话者有可能超出或背叛其句子含义的成分,它进一步分为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前者与某些语言形式紧密相联,而后者一般与具体语境有关。会话含义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界尤其是语言学界的广泛推崇,反观规约含义的研究在语言学界却备受冷落。本文拟通过详细区分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这两种隐性评价的异同,以期进一步完善关于隐性评价的研究。
规约含义的本质是它的主观性(冯光武 2008a)。本质上规约含义是说话人借助具有一定规约意义的词语衍生的主观性含义,因而可视作一种隐性评价。结合Grice对说话人意义的第一种切分(以真值条件为尺度)和第二种切分(以形式为尺度)(冯光武 2008b),我们先来了解作为隐性评价的规约含义(包括会话含义)在构建意义版图时所处的位置:
图1 Grice对说话人意义的切分
从图1可看出,含义与所言(直义)相对,包括规约含义与非规约含义,非规约含义又进一步分为非会话含义与会话含义,进而会话含义再分为一般会话含义与特殊会话含义。例如:
① He is a scholar; therefore, he is talented.
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
①a He is a scholar and he is talented.
b A scholar is talented.
例①a显然是对例①的重新描述与评价(talented),而例①中并没直接表达例①b中的意思,那如何推导出例①b的含义呢?看来例①中therefore对推导例①b含义起到关键作用。规约含义并非指“含义”本身受到“规约”,而是指衍生此含义的语言形式具有某种公认的规约意义, 亦包括谈话双方都理解的共同的语言形式。而该规约意义的语言形式又使句子衍生比字面更多的含义。正因为therefore表达因果关系,所以才能根据例①推导出例①b“学者是聪慧的”这样的评价含义。我们或许可将规约含义理解为借助具有规约意义的语言形式隐含的内在含义。此处还须指出:从形式上看,规约含义与所言虽然都与语言形式有关,但本质不同。所言具有客观性,可通过客观方式验证,比如He的职业他的天赋素质都可得到验证;但规约含义具有主观性,一般很难验证,如“学者”是否必然就“聪慧”纯属个人主观认知与评价。而说话人只是借助therefore传递其个人主观认知罢了。可见,本质上规约含义是说话者借助所言中某种具有“规约”含义的语言形式,并由此推导出来的一种意义。规约含义具有主体性,从而包含隐性评价。
会话含义是说话人在遵守或违反会话合作准则的基础上传递但需要对方推导才能得出的含义,同样涉及主体性,也可以作为隐性评价。1975年,Grice将会话含义细分为“一般会话含义”和“特定会话含义”。前者依据一定的语言形式,而非特定语境(context)(但国内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如熊学亮(1997)认为一般会话含义也与语境有关,只是语境需求量相对较小)推导出来,而后者必须依靠特定语境才能推导出来。试举例如下:
② Mary has two brothers.
这句话的会话含义可理解如下:
②a Mary has only two brothers.
根据会话适量准则,会话者应提供数量适当的信息;例②可以从two中推导出来,无须借助语境,可确定为一般会话含义。又如:
③ A: I need a porter.
B: I’m not a man!
A对B说自己需要一个搬运工,但B回答说我不是男人。看似毫无关联的两句话,显然违反会话合作原则中的相关准则,但这刚好说明B要传递的会话含义。在这样特定语境下, B也许知道A想让自己做他的搬运工,却又不情愿,就以常人都雇用男性做搬运工的大众想法为由,委婉地拒绝A:
③a(Because a porter is usually a man, but I’m not)I won’t be your porter.
我们还可以推导:其实B想做A的搬运工,但知道A想要一名男性,但自己却不是,只能感慨地说I’m not a man!那么传递出的特定会话含义则如下:
③b(It’s a great pity that I’m not a man; but)How I wish I could be your porter!
根据不同的特定语境,③a和③b 都可从③中推导出来,但③a和③b 表达的含义都明显违背会话的相关准则,只能依靠不同的语境得出,属于特定会话含义。
总之,无论是一般会话含义还是特定会话含义,本质上都是在会话合作原则上衍生出来的含义。只是特定会话含义需要依赖特定语境才能推导出来,而一般会话含义则主要依赖一定的语言形式。
尽管隐性评价中规约含义与会话含义两者均以一定语言形式为基础,而如何区分则存在不小难度。Grice当年就直言:我们或许很难找到不引起非议的例子,因为很容易将一般会话含义当作规约含义。要正确区分各类含义,最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可撤消性”(cancellability)和“可分离性”(detachability)。(何兆熊等:161-163)而且还得看其是否需要借助某种语言形式,而是否需要依赖语境,也是区分不同含义的重要依据(冯光武2008,张绍杰 1990,熊学亮 1997)。
4.1 可推导性
隐性评价中的规约含义无需依赖语境或借助会话原则,而是通过某种语言形式彰显出来;根据Grice最初的理论,隐性评价一般会话含义也不需依赖语境,但需根据会话适量准则加以推导;而特定会话含义则需借助特定语境和会话准则才能推导出来。例如:
④ Even the president showed up.
⑤ Mike sometimes forgets his breakfast.
⑥ A: Why did Mary leave the party?
B: Don’t you see Mike came?
在例④中,因为even具有“出人意料”,即反预期的公认的规约意义,故而可推导出下列隐性评价规约含义:
④a The president had not been expected to show up.
即使不借助外部语境,单凭even也能推导出例④a 的含义。同样,例⑤即使缺乏特定语境,我们依靠sometimes也不难推导出以下一般会话含义:
⑤a Mike did not always forget his breakfast.
例⑥中,B对A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虽然明显违背会话准则,但如果置身于当时特定的语境,我们不难找出其特定的会话含义:
⑥a Mary did not want to meet (orbe with) Mike.
4.2 可撤消性
隐性评价规约含义具有不可撤消性;但隐性评价特定会话含义则具有可撤消性。通过Tom isn’t well-mannered yet句中的yet可推导以下的规约含义:
⑦a Tom is ill-mannered.
由于yet暗含“还没有但将来可能会” 的规约意义,因此⑦a不能撤消;而如果再擅自在说话人说的Tom isn’t well-mannered后加上he will be well-mannered,显然是多此一举。
⑧ A: Why haven’t we had the dinner?
B: Is father here?
可以推导B的回答包含隐性评价的特定会话含义:
⑧a We will have the dinner when father is here.
⑧b Anyway, we’ll have the dinner before 6 o’clock.
由于⑧b的补充,⑧a中的特定会话含义可被撤消。
辨析隐性评价中的规约含义与特定会话含义的“撤消性”问题相对容易,但区分隐性评价中的一般会话含义就比较复杂。通常认为它可撤消(张绍杰2008,沈家煊1990),因其可按会话适量准则进行推导,只要改变或增减语言形式,就可撤消,以例②为例,说话人可加上more than:
②b As a matter of fact, Mary has more than two bro-thers.
这样,例②隐性评价的一般会话含义②a (Mary has only two brothers.)自然可被撤消。当然并非所有隐性评价的一般会话含义都可撤消,如下例:
⑨ A: Mrs Mitchell went to visit a man this afternoon?
B: A man? You mean not her husband?
A: No, the man is her dentist.
A man中的不定冠词a是泛指,说话人显然无意特指,因此例⑨包含下列隐性评价的一般会话含义:
⑩a The man is not Mitchell’s husband.
由于B明显感觉有弦外之音,才追问:“那个男人不是她丈夫?”如果A想撤消这一隐性评价的会话含义,整个对话——包括最后一句在逻辑上都很难成立。
由此可见,既然隐性评价的一般会话含义要以一定的语言形式为基础,那么语言形式的不同是否会影响到其撤消性呢?我们通常会注意到:如果一般会话含义具有可撤消性,即可通过数量词加以推导,如果不可撤消,则可通过泛指类别的词语加以推导。(Yule 2000:42)
4.3 可分离性
可分离性是指句子因某个词语的改变导致其含义产生变化的属性,如句子因某个词语变动造成含义缺失,则其含义就可分离,反之则不可分离。
由于隐性评价的规约含义主要依赖一定的语言形式,或由类似therefore等具有隐性评价的规约含义推导出来,如果我们试将例①(He is a scholar; therefore he is talented.)中的therefore去掉,或换作and(He is a scholar and he is talented.),那么例①b的隐性评价的规约含义就消失了。由此可见,规约含义具有可分离性。
与隐性评价的规约含义的可分离性相比,隐性评价特定会话含义则明显不可分离,只要违反某种会话准则,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会保持特定隐性评价的会话含义,例如:
B: Do dogs eat bones?
B的弦外之音是:
显然,无论对方怎么问,B只要坚持回应对方肯定会回答Yes的问题,就获得与a相同的隐性评价特定会话含义。
单就分离性而言,隐性评价的一般会话含义比隐性评价的特定会话含义复杂得多,前者以一定语言形式为基础,与隐性评价中的规约含义颇为相似,似乎可以分离。但由于两者都与会话准则有关,因此,在分析隐性评价的一般会话含义时,只要坚持运用一定会话准则,则不可分离。如果将例⑤中的sometimes换作其他不定频度词(如often,usually等),只要坚持用会话适量原则加以考量,基本上也不会将例⑤a的隐性评价一般会话含义分离出去。
综上所述,隐性评价规约含义和隐性评价会话含义在“对语言形式的依赖”及“可推导性”方面既相似,又存在明显的差别;隐性评价一般会话含义在语境依赖度、可撤消性和可分离性上均表现出双重性:虽然它对语言形式的依赖本应使其和隐性评价规约含义一样具有不可撤消性及可分离性,但由于它跟特定会话含义同样需要推导得出,所以如果采用不同语言形式,那么隐性评价一般会话含义则表现出模棱两可的特性:或具有不可撤消但可分离的特性,或具有可撤消但不可分离的特质。
规约含义与会话含义都涉及说话者的主体性,两者皆可视作隐性评价。隐性评价规约含义主要是说话主体借助具有某些具体“规约含义”的词语和语法手段,表达自身对外界事物之间的主观认识。只需更换语言形式就可将其与句子分离,根本不需要具体语境加以推导,因而不能撤消。本质上,隐性评价会话含义是说话者/作者在或遵守或违反会话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产生的言外之意。其特殊会话含义虽然不需借助特别词语或语法手段,因而只要改变语境,其含义就可撤消。但如果考虑到会话合作原则,那么不管玩什么文字游戏,都不能撤消其特殊会话含义。由于隐性评价一般会话含义在推导性上既有类似特定会话含义的特征,又有类似规约含义依赖词语的特征,因而在语境依赖度、可撤消性和可分离性上都表现出两面性。总之,鉴于隐性评价的规约含义和隐性评价的会话含义存在诸多实质差异,尚有很大研究空间。
陈令君.汉语会话中评价的语用特性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冯光武.自然语言的规约含义探索[J].外语学刊, 2008a(3).
冯光武.规约含义的哲学溯源与争鸣[J].现代外语, 2008b(5).
何兆熊 俞东明等.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熊学亮.含义分类标准评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2).
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张绍杰.一般会话含义的“两面性”与含义推导模式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3).
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Grice, 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 Cole, P., Morgan, J.(Eds.),Syntax&Semantics:SpeechActs(vol.3)[C].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Levinson, S.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Yule, G.Pragma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AComparisonbetweenConventionalImplicatureand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asImplicitEvaluations
Yu Zhang-ya Hu Wen-hu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Shanghai 200090, China;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Essentially,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is a connoted subjective meaning through some words with some conventional meaning conveyed by the speaker, whil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s an implied meaning, to understand which the listener has to refer to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speaker observes or violates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Both implicatures are related to speaker’s subjectivity and fall into implicit evaluatio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s the propertie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comparatively, both as implicit evaluations in terms of linguistic reliability, contextual reliability, calculability, cancellability, and detachability.
implicit evaluation;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定稿日期:2015-06-30
H030
A
1000-0100(2015)05-0033-4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哲学视角下语言评价理论的重建及验证”(11YJC740039)、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评价理论的哲学研究”(13YY15)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上海市教委“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高校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沪教委2015年27号)的资助。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