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间的沟通是教育交往活动的基本形式,以往的教师未能分清楚教学行为中的师生沟通与日常的人际关系或非正式交流的不同,未能意识到这种沟通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特点,导致其在与学生沟通交往中处理不恰当、不合理,从而引发了一些师生沟通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提出了一项专门的师生沟通模式——舒缓沟通,并分析了该模式的运作原理,阐述了其在师生沟通中的意义及运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师生沟通 沟通问题 舒缓沟通 运作原理
沟通是学校满足教育要求、达到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而学校沟通的主要对象为教师与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垂直关系为主,学前期关系最亲密的是父母,进入小学后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信任超过了家长”[1]。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对学生的影响巨大,且经历的时间长久。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一项专门的师生沟通模式——舒缓沟通,并分析了该模式的运作原理,阐述了该模式在师生沟通中的意义及运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师生沟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师生沟通的特点
教学是两个活动主体相互交流、沟通、引导,以传递知识、情感、意志等信息为目的的交往活动,而教学过程必须通过师生沟通来实现。师生沟通是师生之间为改善学习和生活现状、促进相互理解而进行的信息、思想、感情的相互传递、交流、共享活动。师生之间的沟通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这决定了师生沟通具有主观性、引导性、多面性的特点。
(1)师生沟通具有主观能动性
沟通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应积极交流交换信息,彼此了解并理解对方的动机才能达到交流的基本目的。但现实生活中,教师一味指导、说教,未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或者学生一味盲从,将老师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路标,养成了将自己的事情交由别人负责的习惯。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
(2)师生沟通具有引导性
教师在师生沟通活动中充当着引导提示的角色,是沟通活动的组织者,但绝对不是沟通的主宰,教师不能带着高人一等的身份去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倾听;教师应该将自己放置在一个理性、坦诚、成熟的位置上,积极为沟通创设一个和谐、平等、坦诚的环境;教师应该消除学生的顾虑,引导学生正视问题的本质,积极为打开学生心灵世界做好铺垫。
(3)师生沟通具有多面性
同一个教师会在多个师生沟通活动中充当主体,对于一个班级来讲,师生沟通的影响对象不仅仅是该沟通活动的两个主体,也可能是整个班级。一个教师在组织进行一次师生沟通活动时应该综合考虑全班的情况,适当顾全大局又不能忽视了具体的沟通对象,因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的本质出发,分析考虑各个学生独有的一面,从而科学地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师生沟通活动,结合个体间的不同性格差异分别对待。
2.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1)从老师角度出发
大多数教师简单地认为师生沟通与日常的人际关系或非正式交流相仿,未能意识到这种沟通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特点,未能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可塑性强,易于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在内心形成以后的可逆性很低,加上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积累会在潜移默化中导致经验主义的形成,因此他们通常会习惯性地采用经验手法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例如,在与学生沟通交往过程中采取以下语言或行为与学生沟通,往往容易引发一些足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重视的师生沟通问题:命令、控制、指挥,警告、威胁,训诫、说教,中伤、归类、揶揄,给予泛泛之辞,不愿积极地聆听,随意指责与批评。
(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叶澜教授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2]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而我们知道沟通是交往的基础,由此可见,沟通的质量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身心并未发育完全,他们的生理心理仍在变化,这使得他们具有不成熟、片面、极端的个性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沟通交往的需求更大,由于他们自身心理素质与心理需求的矛盾使得他们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例如:前后矛盾,推卸责任,无所畏惧,敷衍应付,自卑、放纵。
(3)师生沟通问题总结
师生沟通是一种双向行为,其影响效果也是双向的,但从个体身心角度来看,教师是成年人,相比于学生,教师受到的不良沟通后果的影响较低。一方面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强,自我调节的能力较高;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阅历丰富,自我防御保护机制健全。相对而言,学生受到师生之间沟通问题的影响会比较大。不良的师生沟通问题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能力障碍等问题。因此,新的师生沟通模式——舒缓沟通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
二、舒缓沟通模式的运作原理
1.舒缓沟通的原型
由完形疗法的宗师费里茨·帕尔斯和家庭疗治大师维基尼亚·萨提亚提出,并在1975年由理查德·班德勒,约翰·格林德尔发展完成,可以使受导者重组其内心世界,从而在思想、心态及行为上有所改变的独特语言模式——检定语言模式,在全球各职业、学科领域广泛传播,影响并转变了一大批受自身信念、价值观、规条束缚,或总是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而无法完整地从多角度认识世界的人。
而反观中国目前状况,尚未出现正式、系统同时适合本国教育情况的操作性强的师生沟通模式。因此,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及教学实践,尝试将NLP最重要最基础的技巧——检定语言模式,运用到师生沟通行为中,结合对情绪理解及转换分析总结出一套基于教师为主体的适合中国基本教育现状的沟通模式——舒缓沟通模式。
2.舒缓沟通模式语言运作剖析
被誉为“华人世界的国际级NLP大师”李中莹先生曾在《重塑心灵》中说过:“话语,都始于内心层次的一些意念(深层结构),经过扭曲、归纳、删减三个程序的反复运用,最终形成一些有效的文字语言。”[3]本文结合国内师生沟通问题的实际状况提出舒缓沟通模式,该模式是以老师为语言操作对象,以学生为语言分析对象,通过初步解析学生的语言运作规程,收集信息数据、还原语言本意、消除陈旧局限思想,采用一系列语言询问引导技巧来分析学生语言背后的隐性信息和深层情绪的一种专门适用于教育领域的语言沟通模式。
表1、表2、表3以列举师生沟通中出现的学生消极语言为分析对象,结合语言形成的阶段,分别从扭曲类语言化解、归纳类语言化解、删减类语言化解[4]三个方面剖析教师运用舒缓沟通模式的运作程序。
表1、表2、表3形象通俗地解释了舒缓沟通模式的运作程序,帮助教师们理解舒缓模式的运作原理,培养从简单的沟通交流中获取学生语言文字隐藏的深层信息的能力,准确抓住文字信息反映出来的负面情绪,从而接近学生的心理本质,最终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
三、舒缓沟通在师生沟通过程中的运用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心的沟通引导真教育的产生。”[5]根据人本教育的理念,影响成功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舒缓沟通具有师生沟通理论的优点,因此在师生沟通过程中也具有运用意义。
1.舒缓沟通改变教师以往的思考模式
教师对待事物的心态很大程度是由其接触的事物本身决定,而事物往往是复杂多样的,通常教师不乐意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去理清学生问题的各种矛盾冲突,转而习惯以惯有的思考模式去处理面临的学生问题,但也正是这种惯性思维导致教师将印象停留在表面,而采取经验解决方式以达到快速处理的目的。
舒缓沟通则会帮助教师在交互使用三种语言化解模式时软化学生问题的根本,使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获得大量隐性信息(往往也是最有效的信息),然后理解学生的动机,从而采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处理各项问题。
2.舒缓沟通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在使用舒缓沟通改变了教师沟通心态以后,能有效地帮助缓解学生的顾虑,自然而然地暖化沟通氛围,让整个沟通过程的氛围坦诚、自由、和谐。使得教师更轻易地引导学生直面问题的本质,激励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
3.舒缓沟通帮助师生建立温暖真实的情感连接
学生内心是细腻的,同时也是敏感的,通常情况下,得知老师请他去进行沟通交流都会不由自主地心存顾虑,担心自己会受批评,这是以往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合理处理导致的通病。舒缓沟通则避开了以问题为主题的沟通方式,它关注学生自身,以老师引导为方法,以平等、自由交谈为方式,以收集话语背后信息、洞悉潜藏于内心的想法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轻松交谈活动。这种沟通模式旨在深入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改变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能通过与学生进行舒缓沟通来准确清晰地察觉并分解学生潜在思想动态,教会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转换负面情绪为正面能量,进而实现科学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四、教师运用舒缓沟通进行师生沟通的注意事项
1.创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舒缓沟通的基础是和谐的氛围。坦白、真诚、积极、关怀的态度是体现教师在乎学生而不是想控制学生的表现,要想运用舒缓沟通实现良好的师生沟通除了准确了解舒缓沟通模式的语言运作程序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环境。坦诚、自由、和谐的气氛是师生沟通的前提条件,能让双方都感觉到安全自在,不会存在一方控制大局而另一方处于被主宰的地位,和谐气氛能使双方无须启动自己的保护机制。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这个状态下,个体脑里前额叶的理性中心(掌握分析思维、理解、解决问题和策划的部分)会更活跃,更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而让舒缓沟通在这个和谐的环境中达到最佳效果。
2.充分体现教师的亲和力和同理心
亲和力是一种和谐互信、互相影响的体验;是舒缓沟通的核心所在,能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是由配合对方潜意识的身体语言所产生。简单来说,亲和力就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而同理心则是舒缓沟通的灵魂,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首先,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其次,要充分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最后,是让对方了解这种设身处地的情况。同理心使沟通双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经验感觉,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立场观念来看待事物,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处境来体会对方的行为,感受他所经受的独特感受,并把这种设身处地让对方明白。运用同理心能帮助原本完全独立的教师和学生意会一种不可言传但却能清晰感受到的内在思想情怀,从而保证了舒缓沟通在师生沟通活动中的顺利进行。
3.在沟通时注意积极回应
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你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听进去了什么。好的教师应该在采用舒缓沟通与学生进行交流时,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想法、体会和感觉。
当对方的响应不是你所期望的时,你便需要对自己的沟通方式进行检讨,并试着改变它,因为良好的沟通效果是你的目标,所以不能只考虑自己说得对和是否抓住了对方的真实意图而忽略学生的及时回应,教师要不断试探学生的心理体会和学生对意见的看法。如果得到的回应还是不能到达你预想的效果,那就继续改变你的沟通方式,直至你所期望的响应出现,然后,你应继续采用这个沟通方式,保持良好的沟通效果,直到理想的响应重新出现。
总之,教师的沟通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师生沟通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与学生建立深层信息联系,多方面了解体谅学生,从而为学生制定最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学习策略,并为他们创设最舒服安全的学习环境。舒缓沟通为教师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沟通模式,该模式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李中莹.重塑心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 李中莹.NLP简快心理疗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5]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 [美]理查·班德勒.自我转变的惊人秘密[M].胡尧,李奕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7] [日]木村佳世子.图解NLP自我沟通练习书[M].连雪雅,译.台北:世贸出版集团,2009.
[8] [美]罗伯特·迪尔茨.语言的魔力[M].谭洪岗,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9] [美]罗伯特·迪尔茨.从教练到唤醒者[M].黄学焦,李康诚,译.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10] 孟瑜.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沟通[J].天津教育,2004(10).
[11] 孙发利.交互主体论与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构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12] 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 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5]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16] 袁维新.交往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9).
[17]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杨良群(1981-),女,四川资阳人,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