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的“身份”策略

2015-10-21 09:00陈德仁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情预设身份

陈德仁

听课是最普遍、平常的教研方式。怎样听课,才能使评课有的放矢,使开课者和听课者均有启迪、感悟,达到应有的教研效果呢?笔者认为,只有带着教师、编者、学生的身份去倾听,将听课转化为探究教师、教材、学生三者间的研究活动,才能提高教研实效。这是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阵地,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教材等因素。因此,听课要进入教师驾驭课堂的境界,要进入编者解读教材的境界,要进入学生参与学习的境界,去感受、考量一节课的维度和效度。

一、 以教师的身份听课

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娴熟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灵活的教育机智和课堂点拨、引导艺术,才能胜任相应学科的教学,课堂上才能彰显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的教学艺术。像导演,指挥若定,左右逢源;如演员,绘声绘色,生动形象,使课堂呈现出严肃活泼的、积极互动的景象。教研听课中,该关注教师驾驭课堂的哪些层面呢?

1.教师基本功

教师基本功有以下几种:口头表达与书写,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口头表达、倾听、体态语言、板书、板画、硬笔书写等技能;实验操作,包括实验操作的方法和实验技能;教具和课件的设计、制作、使用。这些基本技能在课堂中是否运用自如,基本功提升的空间在哪里,应作为听课要件之一,给予指明。

2.教育机智

课堂是灵动生成的,学生又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生命体,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课前无法预设的问题,对生成性问题,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都需要教师具有慧眼,智慧而灵动地驾驭,以促进学习进程。课堂组织的调控需要教育机智灵动调控;课堂中的意外事故需要教师智慧地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根据学生实际,利用智慧调控课堂,利用评价组织教学,利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处理意外事件,推进教学进程,调节学生心理,这些都是评价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动态要素,也是听课的一个关注点。

3.教学点拨艺术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学习的组织形式、探究问题的选定、学生疑问的解答、学生观点的甄别、师生对话的深入、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都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只有灵动地点拨,适时地指导,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教学中能否根据学情,根据知识的重难点,根据思维训练点,根据生成性资源,根据学科特点,能否利用问题探究、有效对话、读书指导、评价激励等手段进行点拨,推进学习;能否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在学生“不愤不启”时点拨、引领学习;能否关注课堂环节,凸显“有厚度的导入,有精度的探究,有深度的思考,有效度的巩固”,以及每个环节层次中“承接、转换、深入”等过渡性语言的点拨引领艺术。

二、 以编者的身份听课

教材的编写总是遵循课程标准和时代精神,按照学段要求,选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规律、认知特点及体现时代特征的文本,作为教材范例。因此,在解读教材、运用文本课例时,就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目标定位、课程资源、时代主流精神等方面考虑,进行多元解读,从教材呈现方式、教学目标定位、资源补充等方面探究教学预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教学预设符合学情吗

学情就是学生现有知识状况和思维发展水平(包含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具体情况。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历经认知、内化、表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因此教案预设的学习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学情。如一年级数学10以内“加减法”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可按“凑十法”预设学习方式;基于学情考虑,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已接触10以内数的认识,既要巩固学生现有知识与思维水平,又要提升学生最近发展区思维水平与能力,可按“想加算减”的思路预设学习方式。因此评判教学预设是否合理,着眼点应基于学情和教材编排目标与体系。

2.教材目标定位正确吗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是依据单元导读要求和训练点,定位教学重点;依据学情分析,定位教学难点;依据文本特点,确定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训练点。学生历经教学过程,目标有否达成。

3.教材增删调整合理吗

文本范例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或多或少折射出作者所处时代的特征和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主观意愿。教学时需要随时代发展和学情来增删、调整课程资源。对听课中补充、调整的资源,要从学段目标、教材编排体系和训练要求等方面进行对比、补充、调整。要辨析重组创编的教材是否更科学、合理,更贴近学情,对提高课堂实效是否更有利?

如果基于某个研究专题来探究活动的公开课,还要考虑是否彰显专题特色。

三、 以学生的身份听课

学生是学习主体。听课者在课后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重点问题是否理解,难点问题是否突破,思维是否受到启迪,情感、态度有无受到熏陶感染,学习习惯有无得到提升?

1.思维启迪了吗

学习任务的完成、知识的内化伴随思维的发展,在感悟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否得到积极开发,质疑能力、问题意识等方面有无关注,均是评价课堂是否有效的要素之一。问题设计、课堂练习与作业训练有无体现层次性,能否从学生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水平预设作业训练,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2.知识掌握了吗

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不断接纳内化、促进认同的过程。新知识的学习既要有利于促进原有认知水平的提升巩固,又要发展新的认知水平。这样的知识学习过程才是有效的课堂学习。课堂学习中能否凸显“温故知新”、“经验引导”和“达成新知”的学习历程呢?

3.情趣激发了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堂学习方式及所学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在情感上形成一种“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主动亲近课堂,亲近学习,主动与老师对话,主动与老师互动。要把学生参与课堂发言、讨论、提问等的人数、次数,学困生表现、精神状态作为评价其参与课堂学习的情感、兴趣效度。

4.习惯提升了吗

习惯的形成需要长久的积累与夯实,小学生持久性差,更需要每节课都给予关注。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要及时给予纠正,良好的习惯要不断给予提升。如每节课能否让学生评一评自己的学习表现?学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以此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提升与反思。

评课是听课效果的直接反馈,评课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是听课者基于不同视角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如果我们能从教师、编者、学生的角度去看待每节课,对话教研课堂,那么,每次教研活动的收获都是沉甸甸的。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学情预设身份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