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科研“问题”的有效选定

2015-10-21 09:00程先国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受体角度群体

程先国

一、 关键:判定“问题”的研究价值

判定该“问题”有无研究价值,有价值才研究,是有效选定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个“问题”有无研究价值,可通过如下“四有”予以判定。

1.有需要

这是“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的根本性所在。一个“问题”值得研究,或者具有学术价值,即它符合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能够在教育理论上有新突破,为提出、检验、修正和发展教育理论有所贡献;或者具有应用价值,即对人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如果这个“问题”兼具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那就是上佳之选。

2.有基础

产生了一个“有需要”的问题,接下来是判定有无研究基础。有研究基础的问题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理论基础,即一定的教育科学原理依据;二是有实践基础,即一定的事实依据;三是有资料基础,即一定量的相关研究成果。

3.有创新

产生了一个“有基础”的问题,接下来是判定有无研究创新。有研究创新的问题至少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一个:一是观念创新,即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二是路径创新,即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用新的策略或方法展开探究,得出新意向或新趋势;三是角度创新,即从新的角度切入去研究别人研究过的问题,得出新体系或新方法。

4.有条件

产生了一个“有创新”的问题,接下来是判定有无研究条件。有研究条件的问题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主观条件,即研究者具备解决问题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与专长;二是客观条件,即具备解决问题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三是时机条件,即解决问题的主客观条件成熟,解决该问题的外在环境诸如政策、社会需求与社会舆论等都支持,过早或过晚研究都不是很恰当。

二、 重点:确定“问题”的研究落点

当产生了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之后,研究者必须要确定“问题”研究的落点,即在“问题”的哪个点上开展研究,这个研究“点”必须明确,这是有效选定研究“问题”的重点所在。确定“问题”的研究落点,一般要明确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问题受体与问题指向。

1.问题受体,即研究“问题”的承载者

一般说来,可分为如下三类:

(1)个体。主要以学生个体或教师个体为受体,通过对个人的调查、分析来解决“问题”。在学校实践中,更多的时候是进行一些个案研究,通过个案研究来了解这个个案所代表的某个群体的共同特征。

(2)群体。不是以个人为受体,而是以特定群体为受体,通过对特定群体的调查、分析来探讨“问题”的解决。常见群体受体有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家长群体、教育决策者群体、学校、班级、学校社团组织等。

(3)行为。既不以个体为受体,也不以群体为受体,而是以他们的行为为受体。在学校情境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必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这些行为对教育教学都有着一定的影响。研究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由这些社会关系所产生的社会行为,在学校研究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2.问题指向,即研究的着力点指向受体身上的哪个“点”

一般说来,可分为如下三类:

(1)状态。对个体而言,可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对群体而言可包括规模、结构、概括性特征等;对行为而言可包括某一或某些行为在何时何地发生、涉及哪些人等。

(2)意向。对个体而言,可指向态度、信仰、个性特征、偏见、素质等;对群体而言,可指向其目标、规范、过程及其成员的集体意向等;对行为而言,可从动机、态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3)行为。直接对个人、群体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如学生失学、课堂上出现的学生对抗行为、家校之间的矛盾行为等。

三、 力点:厘清“问题”的研究范围

研究者在确定了“问题”的研究落点以后,接下来要厘清“问题”的研究范围,即研究者应该从“问题”受体的哪个“点”上着力展开探究,这是有效选定研究“问题”的着力点所在。只有清楚、明了“问题”的研究范围,才有可能取得有效性强、可信度高的研究成果,如果研究范围含糊笼统,就会影响到资料的收集与研究结论的效度与信度。这里,主要应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即概念术语的界定和研究范围的限定。

1.界定概念术语

界定概念术语,主要是指对研究“问题”中有关的重要概念和一些不常见的、容易误解的术语作出操作性定义。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践策略研究”这一选题,研究“问题”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是什么、有哪些?在这个研究“问题”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较抽象,不易把握,其主要表现是发散性思维,故其操作性定义可表述为:“对同一事物的多种用途和功能的设想能力”。这样,经过界定,较为抽象的或不明确的概念术语就变得较为清晰和具体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观察和操作了。

2.限定研究范围

限定研究范围,主要是指对研究“问题”的范围和变量加以限定,为研究活动提供一个聚焦点,以此明确“问题”研究的角度。因为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每种角度都规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范围。如上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践策略研究”就可以进行两次限定:一次是明确受体角度的限定,语文教学涵盖面广,有阅读、有写作、有听说、有综合性学习等等;对象是小学、是初中、是高中等等。一次是研究路径切入角度的限定,研究“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践策略”,既可以从已有的教学经验出发,通过经验总结得出有关认识;也可通过对学生的实际调查和访谈来进行;还可以从有关的理论角度去探讨。对于一个研究“问题”来说,只有通过以上两次有效限定,才能让研究“问题”更明确、更清晰、更具操作性。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受体角度群体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毒蛙为什么不会毒到自己?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中间群体
角度不同
人啊
中枢神经突触长时程增强现象
β-受体过敏综合征证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