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岩 袁浩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建设中的一个前沿性重要热点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社会政治问题,关乎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提性问题,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所谓整体性,是指系统中的诸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而起作用,是系统的本质特征。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个理论内容、方法与实践发展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曾在1865年7月31日致恩格斯的信中说,他的著作固然细节上的缺点在所难免,但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为此,就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即整体性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与方法、实践发展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思想观点与学说体系,是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潮与运动。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高度浓缩与精神实质,就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以确凿的感性事实、雄辩的大写逻辑,把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紧密结合起来,对现代性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展开了全面的、无情的、彻底的理论批判与现实批判,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科学规律,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行了科学的构想与预测。
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优秀文化遗产,创立了一个博大精深、高度完整的科学理论内容体系。不同于书斋中具体研究某一学科专业方向的学者,在首先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恩格斯那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浑然一体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家列宁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写下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同时,列宁同志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由一块整钢铸成的”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内容自身的创立与发展的角度说,它是整体性的创立与整体性的发展。就是说,不存在有些人所理解的所谓马克思、恩格斯先创立了以唯物史观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然后创立了以剩余价值学说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后创立了以无产阶级革命解放理论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之日起,其全部理论内容就是共生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与完善的轨迹上看,其全部理论内容就是整体性发展的。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中。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开端之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成熟之作、经典中的经典——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再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完美力作——1867年的《资本论》等等,其理论内容就是哲学、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从理论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与便于学习理解的角度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容与精神实质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可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学科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研究自然、人类社会与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规律。它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研究无产阶级的革命解放运动及其规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为共产主义所代替的科学结论。它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归结与核心要旨。
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整体性
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还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与方法的整体性是内在统一的,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是高度统一的。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整体性,列宁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考察。”匈牙利思想家盧卡奇也提出:“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方法的本质。”
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整体性,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就要形成马克思主义思考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整体性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人类社会与思维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反对孤立静止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坚持唯物、辩证、历史、实践的辩证思维方式。可以说,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方法的高度浓缩,就是实践辩证法。它是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人类社会与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经济、社会与观念发展的辩证统一,等等。
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上,坚持理论方法与现实方法、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有机整体统一,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工具。在对待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方法上,密切观照现实社会发展,坚持批判继承、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原则。在对待现代资本主义的方法上,既坚持“运用最彻底、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又坚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方法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这也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与领导方法。
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的整体性
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更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的整体性,更要着重领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整体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发展的辩证统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既体现着发展的连续性、与时俱进,又相互交融、渗透,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上的整体性发展。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与最新发展。它们相互贯通、层层递进,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体系性、阶段性成果与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整体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的整体性。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理想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在任重道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会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对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认识建设规律、增强执政能力,有重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意义。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员干部才能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与政治灵魂,才能牢牢掌握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与考验。进而,党员干部才能更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发展规律与执政规律,具备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不断增强执政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从事局部微小阐释与创新有了更加明确的前行方向,对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局部研究的认识论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從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个首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前提,就是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诸多整体性的集合。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更加豁然开朗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更加文化自觉到自己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破解了现时代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理论与现实关系问题,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更加充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与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使人们对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有了更加科学的思想透视武器。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主要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经常以各种理论形态、话语方式与传播方式对我国社会各阶层产生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它们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或意识形态偏见出发,任意取舍、割裂或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本质,就有利于人们认清当前四种主要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及危害,使人们不再被姿态眩目、外表时尚、貌似激进的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所迷惑、困顿。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梁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