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内容摘要】艺术教育是一种解惑重于授业的素质教育,使人们通过对艺术的学习提高审美感受,从而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儿童时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而艺术教育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儿童时期接受美术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课。西泽克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世界范围的美术教育革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章对其理念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儿童 美术教育 启示 心理 情感
在美术教育史上,奥地利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弗兰兹·西泽克是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的人,西泽克认为儿童绘画与成人绘画存在差异性,儿童绘画表现得更加纯真、直接,所以不能按照成人绘画的标准来教育儿童。他提出儿童美术教育应以释放儿童的自由天性为主,重点放在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不以儿童画的像不像为标准,儿童有自己看世界的独特眼光。西泽克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对欧美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促进了各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二战前后时期,弗兰兹·西泽克的教育思想相继在亚洲广泛传播。他的教育思想对世界范围的美术教育革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绘画是人类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一种独特的语言。每一幅画都传达着画者独特的认识、情感。儿童绘画更是孩子情感、思想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涂鸦是我们每个人孩童时期都经历过的事情,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拿起手中任何一图画的工具去涂鸦,所以小时候墙面、地板上都记录着我们孩童时期的回忆。但是,人们对于儿童绘画并不重视,经常以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儿童绘画、评价儿童绘画,认为儿童画只不过随意的涂抹,和艺术并无关系。儿童艺术被埋没在成人眼中的“艺术”而不被发现。直到弗兰兹·西泽克的出现,肯定了儿童绘画。在西泽克的思想引领之下,儿童绘画的艺术价值得到认可。各国的美术教育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儿童美术教育受到了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促使儿童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随着我国近些年实施的素质教育,美术教育在各个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方法注重技法的训练,强调造型训练,使儿童在被动中学习画画,失去儿童画本应展现出来的童趣。阻碍了儿童对事物的真实感受。第二,教学评价,以成人的审美角度去评价儿童绘画,使儿童画的天真、童趣逐渐殆尽,趋于模式化,技法画的绘画,成为一种成人化的“儿童绘画”。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传授绘画技法上,教师忽视了儿童绘画中儿童心理的变化过程。种种表现显现出儿童美术教育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儿童的率真天性
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弗兰兹·西泽克认为:“既然儿童的绘画与成人的不一样,甚至比成人的更纯真、更富创造性,对儿童的美术教育就不能简单化地按照成人的意志,以成人的标准教给儿童成人的画法,儿童美术教育应以儿童的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与创造热情。”①对待儿童绘画作品时候,应该善于发现其独到之处。儿童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于成人的角度,儿童更多的发现了我们成人忽视的细节,所以儿童绘画中更多地体现出孩子的率真不羁、敏锐的直觉表现。就这一点而言,作为家长和教师更应该尊重儿童,不要以成人的技法、标准去衡量一个孩子的作品,要把他们作为一个主体的人,要透过他们的特殊表現去理解其本质意义,释放孩子的想象力,为儿童的创作提供一个自由、宽阔的空间。
二、感知儿童内心世界
儿童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对于情绪、思想、感受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由于年龄限制,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内心感受,所以孩子选择涂画的方式,用绘画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于所见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孩子的绘画作品成为我们走进他们内心世界的一扇门。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绘画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很强的内在逻辑性,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情绪情感和对事物理解的一种方式。如线条的表现形式可以解读出孩子的情绪:线条清晰、稳定表明孩子的情绪稳定,线条模糊表明孩子胆小、自我压抑;色彩表现的冷暖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是活泼还是安静内向等。研究表明儿童画作为一种符号形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性格、心理、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着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程度。作为教师、家长关注、学会这种与孩子之间特有的沟通“语言”,在此基础上给孩子的成长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建架儿童创作的桥梁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多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份面对面的沟通,特别是21世纪的儿童被家长呵护的如温室里的花朵,普遍缺乏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的环境, 1899年第一所儿童博物馆在美国布鲁克林出现,1907年有了现代儿童博物馆,1927年又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正如西方著名的艺术史学家李斯托威尔曾提出:“每一种创造性的想象都必须有感情的动机作为先行的条件,这就是一种需要、一种欲求、一种愿望,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冲动,或者一种这样那样的情绪。”②美国视觉艺术教育专家伊莱恩和鲁斯极为重视在美术活动中的交流过程,他们认为在交流中“能帮助儿童了解自己,学会思考,观察和认识情感,整个教育过程将从这些理解力中获益”。儿童博物馆成为家长、老师与儿童的一种情感思想层面交流的媒介,在观察和触觉作品的时候,拓宽儿童的创作动机,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识,起到积极的互动作用。
四、教师“扮演好”在儿童天地中的角色
儿童要比成人更加敏感一些,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给予肯定和鼓励,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每一个人都是从儿童时期走过来的,回忆小时候,教师的肯定与鼓励,都会让我们信心倍增,成为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师在教课的时候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爱心,没有爱的教育就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所以教师需要及时和孩子交流思想。同时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基础,因为绘画不仅仅是儿童的一种技能练习,它更是儿童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儿童的一种语言。儿童绘画教育,应该是无规矩才成方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比教授儿童绘画技法更加重要。教师需要在了解儿童思想的前提下,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正确引导孩子在绘画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质量需要与时俱进,应该针对我国国情与现状制定出一套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
注释:
①边霞.西泽克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J].中国美术教育,1999(2):9.
②李斯托威尔.近代美术史评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83.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