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意男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治未病”理论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护理分析主要选取了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对比研究。将8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以及临床表现。结果:实验组的患者的心理症状水平、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未病”理论在冠心病护理中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冠心病护理的质量和效果,降低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冠心病患者疾病的缓解和未来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治未病”理论;冠心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71-02
冠心病也可以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于在中老年人群当中发生,发病几率较高,对于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治未病”理论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能够对冠心病的护理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次护理分析主要选取了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对比研究,希望能够对冠心病患者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下为本次研究的具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护理分析主要选取了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对比研究。所有患者均经过确诊,且没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和长期服药史。将8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在实验组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26例,女性患者为18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82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39岁,平均年龄为(56.3±4.71)岁。在对照组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24例,女性患者为19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81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38岁,平均年龄为(55.8±4.9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主要是干预内容为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和中医养生,具体的实验内容如下。
2.1 健康教育
首先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和发病原因的基础上,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如患者血脂或者血糖过高,则需要积极进行治疗。对患者和患者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为患者和患者家属讲解有关冠心病的相关疾病知识,使患者能够科学的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活动。同时,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指导患者进行一些适当的锻炼,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1]。
2.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护理的过程中,要遵循“治未病”的理论,加强与冠心病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和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和患者家属的信心,给予冠心病患者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使冠心病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与人沟通和交流[2]。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和生命体征。
2.3 中医养生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设计适当的锻炼方式,比如散步、慢走以及太极拳等等,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中医养生。指导患者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的内涵,使患者能够顺应四时和节气。在饮食中,以中医养生为主,食物最好保持清淡,多食用植物油,少食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在出院之前,可以指导患者出院后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禁烟禁酒,坚持身体锻炼,做好定期的复诊等等。真正做到病情的良好的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
1.3 护理评价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和研究,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几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护理研究主要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则代表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焦虑心理症状评分为(2.2±0.4),抑郁評分为(2.1±0.2)。对照组患者焦虑评分为(3.8±0.3),抑郁评分为(3.2±0.6)。实验组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0,对照组中2例患者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实验组在多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又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主要是由于患者脂质代谢不正常所致,使患者血液中的脂质沉附在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形成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3]。这些物质的不断增加,会造成患者体内动脉腔的狭窄,从而影响血流的正常流通,形成心脏缺血[4]。冠心病对人体的伤害较大,能够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直接威胁生命。
“治未病”取自于《内经》,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原则之一[5]。主要是通过预防或者治疗的方式,防止病情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采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和中医养生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
在本次临床护理研究中,实验组的患者的心理症状水平、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的患者。这表明“治未病”理论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治未病”理论在冠心病护理中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冠心病护理的质量好额效果,降低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依从度和生活质量,对于冠心病患者疾病的缓解和未来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彩云,谢日升,王亚军.“治未病”理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4,14(11):82-84.
[2]沈林亚,孙微娜,孙荣娟,俞琦.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护理冠心病患者108例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1):94-95.
[3]许前磊,栗彦芳,蒋士卿.浅论“治未病”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J].中医学报,2010,25(1):74-76.
[4]乔伟,万龙珍,倪茂昌,王洪兴,等.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前期社区干预中的指导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9):1424-1425.
[5]董竞成,刘宝君,张红英.“治未病”理论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7):983-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