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贾宁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
【中图分类号】R605.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36-01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上各种疾病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车祸、生产意外及其他外伤等。其共同病理变化是有效循环血容量骤然减少,组织血液灌流不足,细胞缺氧及代谢障碍。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做好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紧急抢救至关重要,在抢救中突出一个“急”字,争分夺秒,积极抢救[1]。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科共抢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共32例,现将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科共抢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32共例,年龄18~56岁,男26例,女8例,其中合并颅脑损伤者13例,胸腹伤7例,上、下肢血管损伤12例,入院后30min内抢救无效死亡4例。
2急救护理
(1)止血,对于开放性大出血,立即行初步加压止血,减少局部出血。(2)止痛:疼痛可引起休克,在必要时可肌内注射度冷丁50~100mg,但要注意其抑制呼吸的副作用,有严重颅脑损伤或胸部损伤伴呼吸困难者慎用。(3)迅速扩充血容量常取大静脉,如上肢的正中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用套管针建立两条静脉,随输液通道的建立,立即给予大量快速补液。对严重休克,应该迅速输入1~2L的等渗平衡盐溶液,随后最好补充经交叉配合的血液。在紧急情况下可加压输入,同时开放尿管。在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的变化,如血压升高大于90/60mmHg,心率减慢到100次/min以下时,可减慢输液速度。因严重创伤者不但丢失全血,而且使血液浓缩,此时先输晶体液比输全血或胶体液更为适宜。补液时判断输液速度是否适宜的标准是:在快速补液过程中,心率下降,血压回升,呼吸频率可加快,尿量增加,但对胸外伤患者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防止肺水肿、心衰。②遵医嘱采用止血药、血管活性药。③纠正酸中毒(3)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合理给氧同时予大流量吸入氧4~6L/min,并保持呼吸道及氧管道的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消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遇有喉头水肿、昏迷者、舌后坠者可用舌钳将舌头夹出,必要时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4)予留置导尿管,记录留置导尿管时引出的尿量,以后每小时记录进入液量及引出的尿量。(5)注意保护患者,防止坠床,失血性休克的代偿期由于脑血供尚可维持,患者大多表现为兴奋、烦躁,对躁动患者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6)抢救过程中应注意: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复述一遍,给药时查对好用药,抢救后记录于特别护理记录单上。(7)对需要手术的患者做好术前相关准备。
3 体会
3.1病情观察
3.1.1神志表情休克早期机体代偿功能尚好,患者神志一般清楚,精神紧张而烦躁、焦虑,随着休克加重,进入失代偿期,患者脑细胞供血逐渐减少,缺氧加重,表现为表情淡漠、意识模糊、感觉迟钝,甚至昏迷,表示病情恶化。
3.1.2脉搏、血压与脉压差的观察:休克初期,脉搏加快,随着病情的进展,脉搏细速出现心率不齐,休克晚期脉搏微细缓慢,甚至摸不到。血压与脉压差,初期由于代偿性血管收缩,血压可能保持或接近正常。因此,严密观察脉搏与血压的变化是抢救休克的关键。在抢救过程中,每隔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并作好记录,休克早期可出现脉搏增快且往往早于血压改变,一般脉搏/收缩压>1.5则提示休克。纠正休克的过程中有时血压虽低但脉搏有力表示病情好转[2]。
3.1.3尿量尿量的多少直接反映肾血流量灌流情况,间接提示全身血容量充足与否,是一项敏感的指标[2]。对休克患者一律放置导尿管,每小时测量一次尿量,每小时尿量少于20ml,说明肾脏血流灌流量不足,提示休克,通過纠正休克,尿量恢复到30ml/h为提示休克缓解的指标。
3.2做好基础护理(1)休克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重休克,增加被服。(2)取平卧位或头部、躯干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的休克体位,休克卧位可增加回心血量,防止脑水肿[2]。
3.3重视现场急救创伤病人中交通事故伤所占比例最多。[4]文献报道,美国每年约15000人死于创伤;我国仅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就较30年前增加了500倍[3]。
3.4对于清醒患者做好心理护理突如其来的创伤,患者会出现精神紧张、恐惧心理,担心生命安全,予患者适当的安慰,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5护理人员的要求(1)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临危不乱,有高度的责任心。(2)有较高的专业业务水平,果断判断病情,准确的护理技术。(3)有较好的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1]毕庆玮.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护理体会.黑龙江医学,2002,5.
[2]李铮.休克病人护理.外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22.
[3]江学成,胡宁利,曹琅琳等“创伤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4):281-281
[4]葛文汉,阮海林,杨春旭等“5117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分析”临床急诊杂志.2012.13(6)389-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