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莉
【内容摘要】一向被大家视为高雅艺术的舞蹈,因其技术含量高、对舞者身材条件要求高等特点,令人们望尘莫及,使大家错误地认为专业舞蹈训练并不适合所有人。其实,舞蹈不仅仅是少数专业人士的“孤芳自赏”,更是普通百姓的艺术修养和全面素质提升的必修课。文章从舞蹈教育追根溯源,试图对其中的普及教育进行概念界定,结合“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对普及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进行建构与解析。
【关键词】舞蹈 普及教育 概念 方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因而艺术的普及教育成为大家所关注的“新课题”。舞蹈的普及教育更显现出其重要性。
一、舞蹈教育溯源
追本溯源,舞蹈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其首先是一项身心交融的运动,而不是一个观赏对象。在上古时代,舞蹈既是宗教仪式、人神交流的桥梁,也与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婚丧娶嫁等密不可分。能歌善舞是每个原始先民的生存必须,没有演员与观众的区分,更没有台上与台下的区别。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舞蹈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比如古代中国的“六艺”教育中就有舞蹈。在西方发达国家,面向大众的舞蹈教育是一门成熟的教育学学科,叫做“Community Dance”,在中、小学里,其也是必修课程之一,但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其发展一直比较落后。
二、舞蹈普及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辨析
舞蹈教育按其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化的演员培养,另一类是普及化的素质教育。在西方国家,面向大众的舞蹈教学在中国的发展还很落后,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名称。因此笔者把其称为“普及舞蹈教育”,以便同现有的“专业”舞蹈教育相区别(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普及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上有很大的不同。
三、“以人为本”的普及舞蹈教育
在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方针指导下,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素质教育的内涵,即“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在此前提下再谈普及舞蹈教育方法及途径。
普及舞蹈教育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其必须要因材施教,而不能以传授固定动作和舞蹈组合为目的,其要求教师必须要懂得教学法,要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科学、灵活地配置教材内容。这一点,是其和职业化表演舞蹈教育最大的不同。
众所周知,只有接受了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孩子才会健康成长。遗憾的是,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还不太完善,学校教育还有很大局限性,尤其是中小学艺术教育还几乎是空白,因此很多家长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去给孩子报补习班,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有必要的。问题是,面对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如何选择科目,又如何搭配科目,几岁开始学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自然,这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天赋条件和兴趣爱好,随着年龄增长情况还会发生变化,这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去具体处理,因此,想要科学安排课程并适合孩子特点,家长需要懂得一些相关的知识原理,如人的基本智能划分(即人的八大智能),重视身体的动觉智能开发,艺术教育不是技能学习,各项智能的发育都有敏感期,舞蹈的普及教育与专业发展的不同目标等。
各项智能都需要在后天接受适宜的教育(或刺激)才能发展,且每项智能也都有自身的发育敏感期,这是素质教育需要遵循的一条基本原理。因此要抓住敏感期给予适宜教育(或刺激),相应的智能才能正常发展,反之,受到的损失就将难以弥补。所谓的“天分”,其有遗传因素,但也与后天刺激(教育)有关:在某项智能发育的敏感期内,给予孩子最适宜的刺激(教育),促进这项智能超常发展,就会产生“天才”。对于“适宜”,其既包括不忽视敏感期,也包括不要搞超前教育和给予超量刺激。某些时候,家长们喜欢去“抢起跑线”,但如果是违背发育规律的“拔苗助长”,不但会导致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而且还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人的所有机能都会在青春期结束后(大概18岁)停止发育,因此从理论上说,有计划、有目的甚至是强制性的身心智能开发都要在18岁以前。但具体而言,不同素质智能的敏感期开始时间是不同的,如乐智能的敏感期应该最早,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就会有,因此“音乐胎教”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孩童时代缺乏音乐方面的刺激,成年后的她(他)一定就会不辨音律、五音不全;空间智能的敏感期大概從婴幼儿期开始,在此期间缺乏相关练习(或游戏),孩子就会对形状结构、色彩搭配不敏感,甚至会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生活品位,如穿衣搭配、环境布置等。当然,不是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学素描,很多别的游戏,比如搭积木、剪纸、泥塑,包括形体训练等,都可以在游戏中开发孩子的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的开发从孩子的爬、坐、走就开始了,5岁以后直至青春期结束,都需要加强相关的运动或训练,否则孩子就会笨手笨脚乃至出现行为障碍。另外,如语言、逻辑思维、人格、情感等,也都有自身的发展敏感期,它们都是教育学需要研究的课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量的把控问题,也即如何掌握好自然熏陶和加强训练的“度”。当然,研究所有智能的发育敏感期及其量的掌控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孩子的素质教育研究应该从这些研究结果中提炼开发,普及舞蹈的教育也应跳出原来的老思路,即“专业舞蹈的简单化”,走出一条真正符合舞蹈普及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新路子。
四、舞蹈普及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在普及舞蹈教育中,首先打破传统的舞蹈舞种划分,从新的视角去打破传统舞蹈训练目的,其既是身体的训练,也是美的教育。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把人的基本智能分为八类,即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其认为,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这八项智能都得到均衡提高。普及舞蹈教育可以开发其中的音乐、空间、身体动觉三项智能。在普及舞蹈的教育中,心智上可以开发节奏韵律感、空间美感和创造力;身体上可训练肢体的协调性并规范形体气质,这些艺术修养的培育和身体(动觉)智能开发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都不可缺少的。普及舞蹈不是学习掌握一些具体的舞蹈动作或不同的舞蹈种类,而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开发人的身心智能。对普通人来说,这是素质教育,内容可分为节奏感、空间美感、软度、力量、姿态的规范和协调训练等不同的训练内容,根据不同人群还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游戏互动、亲子互动,舞蹈治愈、舞蹈解压等。职场人士也可用其来拉伸筋骨、健身形体。当然,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法”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人群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组织与安排。
五、舞蹈普及教育前景展望
当今,越來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素质(特长)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这中间也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有两个极端:一是从小立志当艺术家,或者是家长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于是只专注于艺术科目不管其他科目;二是追求“十项全能”,什么都学,从而给孩子造成太大压力。前者的责任主要在家长,很多家长不能正确看待素质教育问题,在学习目的上太过功利化,因此必然会导致要么后继乏力,要么半途而废。如何才能处理好素质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最合理、最稳妥的做法应该是,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去发现孩子的“亮点”,然后重点发展,尤其是对低年龄段孩子来说,一定要在兴趣的基础上让孩子多接触、多学习一些科目。
而后者的责任则主要在中国教育本身。近年来,我国的课外培训发展很快,但迄今为止,很多科目都还不能算是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它们大多只是对“专业”内容的简单处理,教学的内容也偏于技术技能传授,这就会导致科目过多、过细,既让家长难于选择,又给孩子的学习增添太多不必要的负担。因此笔者认为,最终解决此问题还是要靠政府,这需要政策的调整以及教育体制改革,同时也要有各门学科的素质教育“专业化”建设,这不是“专业”内容的简单照抄照搬,而是要有新的学科建设,甚至还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进行全面统筹安排。而家长目前能为孩子做的就是面对现实,谨慎选择科目和教师。
“以人为本”的普及舞蹈教育在中国才刚刚起步,虽然已有名目繁多的各类舞蹈考级,但真正意义上的舞蹈普及教育应该以观念上的改变为核心,在提倡“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开展舞蹈普及教育,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该行列中来。只有普及了舞蹈艺术,才会有舞蹈艺术的新纪元。
(注:本文为北京市教委专项课题《专业建设项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10004990208)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创意舞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
[2]霍华德·加德纳.大师的创造力,成就人生的七种智能[M].沈致隆,崔蓉晖,陈为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周丹林.舞蹈普及教育学科化建设构想[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07.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