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敏 沈静
【关键词】可达龙;静脉炎;预防;治疗对策
【中图分类号】R510.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68-01
盐酸胺碘酮注射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它是一种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的广谱III类抗心律失常药,能够延长房室结,心房和心室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并能减慢传导。在临床上适用于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预激综合症,亦可应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患者。在临床应用中通常采用静脉微泵注射的治疗措施,因其具有治疗指数大,抗心律失常谱广的优点,但伴随的常见不良反应为静脉炎,如不有效预防和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本文基于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应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心律失常患者53例,其中观察到不同分级静脉炎发生共35例,分析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与针对的治疗对策,取得了较好的疗效(80%患者静脉炎症状减轻),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区间38岁~66岁。疾病分类:单纯性心律失常23例,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11例,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19例,平均住院日8~10天,53例病人均使用胺碘酮微泵内注射,平均注射时间5~6天,注射途径均为静脉留置针,35例病人观察到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1.2评判标准本文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指标[1]评判。I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本例中,10人为I级静脉炎,21人为II级静脉炎,4人为III级静脉炎。
2用药观察与静脉炎的预防
本科室应用胺碘酮给药方法为首次150mg加生理盐水20ml稀释,静脉推注,之后用以胺碘酮300mg加入生理盐水50ml中,以600~1800g/min的速度静脉微泵注射,稳定后改为维持量泵入,总量不超过2000mg/d。
胺碘酮对于对于治疗严重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但有很大概率引发静脉炎,该药属于刺激性强的药物,静脉用药容易因其相应部位皮肤血管炎,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症性渗出,易造成局部疼痛、红斑、水肿、静脉炎等。又因其为酸性药物,故静脉注射时往往引起血浆PH值改变,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及正常生理功能,导致静脉炎[2]。
本文的53例样本中,有18例病患未观察到静脉炎,经过讨论分析,认为护士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与病患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尤其与病人的有效沟通是预防静脉炎发生的关键因素。
护士在实际操作时,要正确掌握胺碘酮的药理特点,针对其容易出现的毒副反应,确保无菌操作,尽量选择上肢静脉、外径粗壮、弹性好、回流保持通畅。易固定观察的静脉穿刺,尽量避免反复穿刺损伤病人静脉。确保穿刺针的固定,防止部分病人情绪不稳定从而导致针头滑出血管使药物外溢引起注射部位组织的刺激致使炎症。对于需连续注射的重病患,应当系统的使用血管,因为长期刺激一根血管会使静脉炎的发生率大大提高。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本科室发现,适当条件下采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道再注射胺碘酮也能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其次是用药期间保持与病人及亲属的及时沟通。护士应当告知胺碘酮用药期间病人自身应配合的几个细节,例如用药期间尽量少移动穿刺侧肢体,防止药物外渗造成炎症,病人有不适感时应当立即告知护士从而及时调节,注射时应当穿宽松衣服等等。同时要注意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使病人注定积极配合医院治疗,避免情绪恶化而影响治疗。
3静脉炎发生后的治疗对策
本文53例病患中,35人在胺碘酮注射后观察到静脉炎,药物损害比例为70%,如不及时治疗,不但加重病人痛苦而且可能产生其他并发症。本科室主要采用外擦药物的方法进行针对治疗,针对不同情况的病人取得了宝贵的临床护理经验。
红外线灯照射配合50%硫酸镁湿敷是治疗静脉炎的传统方法。50%硫酸镁中的Mg2+与SO42-均具有良好穿透性,能够因其高渗作用使组织水肿减轻且起到止痛作用[3];红外线灯则通过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使病人免疫能力加强,加速吸收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消散来消除静脉炎。但在本科的临床治疗中,发现此法仅对I级静脉炎病人有较明显的效果,对于II,III级静脉炎以及老年病人,因其患处皮肤吸收药液能力差,并未观察到明显效果,且拖延病人痊愈时间。
在处理II、III级静脉炎时,本科主要采用喜疗妥乳膏涂抹于患处,并且每日按摩1~2次。因其外用操作简便,保留时间长,舒适度好,疗效高且价格低廉,易于病人接受。该药成分为多磺酸粘多糖,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损伤组织再生的功能,根据病人反应,如有必要,将乳膏涂在患处且以纱布包裹效果更加明显。
最后在临床中我们留意到对于重度III级静脉炎(出现水疱,皮肤溃烂病人),莫匹罗星软膏局部外涂能够很快控制症状且预后良好,本文中4名III级静脉炎患者均报告红肿热痛症状明显减轻。
4小结
静脉炎是由于静脉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因此在具有强烈刺激性的胺碘酮应用中,静脉炎的发生很难避免。但是在实际临床中我们总结出,如果护士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且有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提前积极消除危险因素,确保巡视观察并且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对于已经观察到静脉炎的患者,通过药物外涂进行护理,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病人采用相应的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炎症的恶化以减少病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1]胡述彬.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04,11(4):30-31.
[2]王秋莉.可达龙应用引起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2):10881089.
[3]劉昌江,曹乃美.马铃薯外敷与硫酸镁湿敷治疗甘露醇外渗的疗效比较[J].护理研究,2004,7: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