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兰 孙琳
【内容摘要】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从主观评价角度对艺术硕士教育体系进行研究,是有效的科研方法之一。经过一个教育周期之后的两次针对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教师的调查,起到了跟踪调查、比较变化、与学生问卷对照分析的作用。与客观调查数据协同分析研究,为统计分析提供全面的、多角度的研究数据。
【关键词】艺术硕士教育 调查问卷 课程设置 教师反馈
“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记录与比较”项目,是一个通过对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状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跨学科研究课题。其中,通过数据采集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体系的教学、课程设置、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学习状况的反馈,做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是该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目的是研究该教育体系能否达到教育部对艺术硕士教育目标的要求;研究艺术硕士教育体系各个环节中的关键元素如何对教育成果产生影响;研究学生和教师通过一个周期的学习和教学之后对整个艺术硕士教育的综合印象产生了哪些变化。
针对教师的调查问卷,是了解作为艺术硕士教育重要一方的教师在艺术硕士教育中的态度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问卷就能够按照设计者的研究意图,系统地了解教师对整个教学工作中相关问题的想法和态度,将其与学生问卷和其他数据整合,就能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不同利益背景下的、多角度的结果。
一、调查报告初始情况
“教师问卷”是整个课题调查问卷的一部分。教师问卷是由两部分问卷组成:第一次针对教师的问卷是随着首批学生问卷一同发放的,因为学生问卷是通过教师组织调查,所以就试探性地针对部分教师做了一个短小的问卷,以便了解这批调查对象的教师针对类似问题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答案。与同样的学生问卷做一对比。两部分问卷回收之后经过了筛选、分类和对比分析。相对于学生的问卷,教师对艺术硕士教育问题的看法和感受更趋理性,更加成熟,看待问题更深入。相对年轻学生,他们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和多年稳定的教学经历。这就使我们产生了制作第二次教师问卷,试图对经过三年的一个教学周期之后的教师做一个跟踪访问,将两次问卷相似的问题答案进行对比分析。
二、调查目的
调查问卷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有针对性地了解一线教学的教师对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体系中课程设置的背景、课业类别比例、课程学分、课外实践和专业交流活动等重要环节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教学理念方面的意见和动态;第二,从有针对性设置的问题中,总结归纳出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数据,为数学模型分析打下基础。
三、調查方式
采用抽样方式。第二次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39所院校中的钢琴和声乐专业艺术硕士一线的任课教师。其中教授职称98名,副教授职称215名,讲师职称若干名。调查问卷(教师)共发放了40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0份左右。调查时间为2014年。
四、调查问卷内容
首批调查问卷的内容有四个问题,发放问卷数量200份。
1.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的依据
A 培养目标35%;B 师资状况22%;
C 就业要求11%;D 沿袭传统32%
2.专业必修课中艺术理论课与表演实践课的学时比例是否合适
A 理论多于实践37%;B 实践多于理论56%;C 比例合适7%
3.艺术硕士与文学硕士教育是否拉开足够的距离
A 演奏能力大幅提高72%;B 课程设置有别能力提高不大20%;
C 仍旧重视理论学习8%; D 无大的差别0
4.选修课的意义
A 专业需要58%;B 个性化培养27%;
C 依师资而定9%;D 凑学分6%
第二次教师调查问卷内容保留了第一次调查问卷的4个问题,同时补充了新的问题。
1.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的依据。理论上,课程设置是一所院校艺术硕士培养目标的物化结果。从课程设置中的课程门类、课时和学分、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就能够综合反映出学校培养艺术硕士的目标,也是课程设置的正确依据。由于艺术硕士教育初期尚处在转型阶段,一定存在文学硕士教育的惯性影响,所以这个问题非常直接。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反映出现实存在的问题。
A 培养目标42%;B 师资状况14%;
C 就业要求38%;D 沿袭传统6%
2.专业必修课中艺术理论课与表演实践课的学时比例。这是一个具有指标意义的问题。具体数字我们通过先期的数据采集已经得到,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了解教师对艺术硕士教育侧重表演实践的感受如何。深层次的意义就是经过了多年的教育实践,从教师的角度直观理解这样的教育体系是否符合他们心目中的“侧重表演实践”。
A 理论多于实践20%;B 实践多于理论64%;C 比例合适16%
3.专业必修课(艺术理论与表演实践)如果有调整空间,怎样调整。这个问题给出了三个选择,是一个引导性的问题,设立的目的是试图从宏观上了解教师对课程设置规模上的调整意见。
A 增加必要新课21%;B 删除无效课程67%;C 增减必要课时12%
4.选修课的作用。选修课,这个问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把不同方面的主要因素都概括出来了。这个看似不太重要的内容往往最能引起学生和教师的探讨兴趣,从一个不大令人注意的角度反映出教学中的问题,也是师生与教学体系之间矛盾的显现之处。
A 专业需要52%;B 个性化培养34%;
C 依师资而定6%;D 凑学分8%
5.你认为专业讲座、音乐会、集体观摩等交流活动的作用是……(可多选)。这些课外活动是正式课程设置之外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之一。如何认识这些活动,反映了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创造、运用这些方式作为专业必修教育的锦上添花。
A 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B 开拓学生视野;
C 有助教师交流;D 可有可无
除了D之外,A、B、C项均获得认可。
6.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关系。与第一题相对应。这个问题是寻找教师对课程设置与就业需要二者关系的主观态度。因为在音乐专业文学硕士转向艺术硕士的过程中,一些院校的理论至上的教育传统仍旧坚定地左右着教学方向。
A 专业接受的表演要求32%;B 就业需要15%;
C 二者不矛盾53%;D 二者矛盾0
7.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原学术硕士教育是否拉开了距离。经过了几个艺术硕士教育周期之后,大多数教师对目前艺术硕士教育体系在教育实践各个环节均有切身体会。对教育经历的直观判断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A 演奏能力大幅提高64%;B 课程设置有别但能力提高不大26%;C 仍旧重视理论学习9%;D 无大的差别1%
8.你认为在学制时间内课程安排是否合理。大多数师生对目前学生整体的学习节奏也有不同的看法。三年学习时间内的课程从质到量都应该有进一步的调整空间。
A合适(第二学年);B 较紧(第一学年);C 较松(第三学年)
9.学位论文与毕业音乐会的关系。毕业音乐会是考察音乐专业艺术硕士学习成果最终的物化环节。毕业论文的性质就是理论阐释,艺术硕士终结的考试方式两者是什么样的关系?
A 两者没有必然联系27%;B 毕业音乐会更重要15%;
C 毕业论文更重要6%;D 毕业论文是音乐会表演的文字阐述52%
10.新生质量是否会影响课程设置的实施与培养目标的完成。在项目的学术研讨会上,相当多的学校均就新生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既有教学方案的执行提出看法。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略去,新生素质影响教学质量是否具有普遍性?
A 是 97%;B 否 3%
五、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次问卷统计的结果:在问题一中,认为课程设置依据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和学校既有的教学传统占了67%的比例。这说明当时教师对课程设置的感受,基本认可了课程设置内容是按照“强化培养表演实践能力要求”设置的。同时,每所学校既有的教学传统具有深厚的影响力,这个传统当然是反映在艺术理论与表演实践能力二者关系上。问题二,目的是了解教师的主观感受。接受B和C这两者的比例为63%。说明相当多的教师对当时课程设置应充分向实践课倾斜的结果并不接受。问题三,尽管肯定了表演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仍有20%的教师认为学生表演能力的提高不够理想。硕士学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旧存在。问题四,超过85%的教师对选修课的设置及其效果给予了积极评价。同时,15%的教师认为选修课仍有提高改善的空间。
同样问题第二次调查的结果与第一次进行比较,结果非常积极。教師对课程设置的依据来源于“培养目标”和“就业要求”得出的比例显著提高,教学的方向性更加明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艺术硕士学生能力提高的主观感受方面有所下降——与文学硕士毕业生的比较感受的三项比例均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点在该项目组织的全国研讨会上有具体的表述。在课程设置的具体意见上,删除无效课程和增加必要新课占据了绝对的多数。
后面的问题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课外活动对学生学习、开阔视野和教师的交流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赞同;课程安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三年之内)有紧有松。毕业音乐会与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间接反映出学校和教师对艺术硕士教育本质的认识。尽管有超过一半的教师肯定了二者的关系,但是的确需要进一步厘清关系。新生对课程设置的实施产生的影响是潜在的,这一点在项目研讨会上也得到了证实。招生环节的把握,是艺术硕士教育良好开端的关键点。
通过教师问卷的信息反馈,反映出目前我国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各个环节上的积极作用和产生的问题。尽管反映得不够完善,但是这样的问卷调查完成了我们对教学基本问题的了解,建立了一个可以量化分析的比例关系,开始尝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以往大多依赖理论推导和想象解决的实际问题。
(注: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重大项目,基金项目名称:《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记录与比较》,项目编号:008-105564GK196)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1(06).
[2]李占秀.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J].音乐创作,2012(6).
[3]徐云杰.社会调查设计与数据分析[J].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6).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鞠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