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小蕾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结构分析,继而从“月上东升”“水深云际”“欸乃归舟”三个主题进一步论述了其美学特征和情感的表达,以期为声乐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声乐随想曲 《春江花月夜》 结构分析 美学特征 情感表达
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是由徐景新编曲的具有古典独特意象美,又深具文化底蕴的一首作品。其不仅在旋律上借鉴了西方花腔女高音的唱法,在钢琴伴奏的编写中更运用了震音、颤音、倚音等多种装饰音惟妙惟肖地模仿了琵琶、古筝等乐器的音色,还原了民族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沧澜的天空中升起皎洁孤立的明月,潋滟的江面倒映出醉人的月光,汀上的白沙似乎有着人们归去的痕迹,其意境与乐曲相辅相成,更唯美地渲染出一种幽静安宁的氛围。通过文学作品的意境解释,表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上的欣赏习惯与运用特点,能更好地理解《春江花月夜》,更好地挖掘其中的古典意象之美。
一、结构分析
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结构为再三部曲式,采取ABA的结构,整个乐曲的各个段落在展开变化之后运用的结尾方式都是运用一个共同的素材来表现,通过这样的谱写方式,使乐段有序而不混乱,还原了原作《春江花月夜》的詩与乐完美结合的意境;加之在灵活流畅的节奏映衬下,歌唱者丝丝入扣地通过细腻、巧妙的钢琴伴奏与纯然质朴的美妙旋律,以及经典蕴含文化底蕴的歌词,尽情赞颂了春江花月夜的美妙风姿。
(一)引子
在第一部分之前,引子的存在对于整个主题的呈示与展开十分重要,其对意境的铺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前奏是由自由散板的形式展开,钢琴先入为主,并没有特别突出玄妙的旋律,十分生动、形象地模仿出水面轻微的波音,把欣赏者的思绪带入到一个画面:熏风缓缓地吹动着晶莹剔透的水面,微弱的水花与涟漪悠悠荡荡开来,蕴含着美的遐思;其中钢琴连续不断弹奏的震音和左手伴奏从弱至强再至弱地描绘出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水波粼粼的江面,引子中运用了四度和声模进,以及短倚音的频繁运用,渲染出水面泛起一种层层叠叠的梦幻霓虹般波光的景象,浸透着美的体味。
(二)歌唱部分
歌声在轻柔曼妙的钢琴伴奏声中渐渐响起,一种属于夜的静谧缓缓展开成一幅黑幕为背景的画卷,铺陈出一种氛围;平稳缓慢的节奏型开始串成音符,好似一支灵巧生动的画笔在画卷上零零星星地着墨;一道春江、一轮明月,这些典型的、具有古典艺术之美的意象被轻快柔和的旋律线汇聚起来、联结起来,抚平了看画人在都市中起起伏伏的心绪与追求快节奏的聒噪感,重塑如新生儿在诞生一刻的圣穆,重回乡间田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桃花源……在一连串的音符扬起时,春江花月夜图开始正式进入了浓墨重彩的部分。
(三)主题歌
左手的低音好比大鼓轻声深远,音音相连;衬托出歌唱旋律一个个极富线条性委婉平静的乐句,酝酿成一种晨昏交替之时,两岸青山叠翠,暮阳钟鼓辉映,春江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的景象;乐句好像冉冉托起一轮似与江水一起涌出的孤月,花枝弄影,夜幕降临,桨橹添声;第三句“春潮随波千万里”的旋律明显模进上升,把春江的大气磅礴、万里清波的景象再现出来,再到渐慢渐弱的“夜色沁人心”,运用力度的强弱对比,以及渐慢的处理把夜的沉静很好地表现出来。
歌曲的句法与歌词的韵律完美结合,“啊”做到了作者的饱满情感的显现与延留。在进入“啊”唱段,力度陡然变强,节奏舒缓,渲染了一种独特悠闲的意境。钢琴伴奏在此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系列连贯的琵琶音描绘出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从波涛间滚轮而出的那轮水淋淋的明月,朦朦胧胧引人遐思的淡淡月光,似一缕缕透明轻纱的月光,在湖面闪烁跳跃,射出柔和的水样光泽”。如此意境,在柔婉、淳朴的旋律线条中,在流畅、灵动的节奏变化中,让人想起江南烟雨般的朦胧与秀美。简单的衬词“啊”,以及力度由强及弱,再到结尾处的渐弱,仿佛是对大自然美景的深深陶醉与巍然赞叹。
(四)展开部
全部分为三个中心,且全都用“啊”唱词来完成。第一中心,钢琴委婉的旋律线条铺陈,短倚音装饰“啊”的唱句,配以左右手交替的24连音描绘出“皎皎空中孤月轮”又忽地一转,把人们的吸引力转移到峰回曲水之上,渐强的长处理要求歌唱者的气息功底高长达16拍,描绘出长江不断输送流水,澹澹水烟、大气苍茫的景象。
第二中心的歌唱旋律运用花腔女高音的技法,再现主题句,诙谐而活泼地将江水、天空、白沙、长堤等展开在听众的眼前。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跳音,使之前描绘娴静的山水画卷充满了动感,与第一部分的平缓娴静形成鲜明对比。旋律时而高潮突起、曲回流转,好比水流蓄势,江水从一弯静水柔媚婉转突变为弯奔直泻;在歌唱乐段之中连线与跳音相辅相成,互相对比,模仿琵琶的铿锵之声,犹如拂着古人之风,叩着典故之门。最后一个一气呵成的连线句归结此段,仿佛瀑布倾巢而出,犹如异军突起,势如破竹,大气磅礴,汇成了水乳交融的幽美意境。
第三中心的钢琴伴奏是为作品增光添彩的一部分,毫不逊色于声乐旋律。其速度陡然变快,曲调转为明快,钢琴伴奏运用和声大二度的跳音,给人留下波光粼粼的回忆与意境。但是细看,亦仿佛有一个微小的漩涡暗藏其中,在等待一场更为盛大的崛起。其旋律都是在模进与三度跳进运用最多,音符的跃动忽上忽下,似乎是作者的一些欢愉、幽默的小心思渗透进乐曲中。在钢琴伴奏的同音反复与间奏中,逐渐在愈演愈烈的重音以及越来越密的节奏音型的气氛烘托下,层层叠进,形成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其中借鉴古筝中的同音反复加花等技法,深沉幽静,优美地连成一种模拟水波粼粼的观感,以及通过运用突强记号、复线式递升的旋律,模拟出一种强烈的小船摇晃的动感,橹声急促,但又不是强烈的震撼,从慢到快、由弱渐强,好似群舟竞渡,掀起波澜拍岸的动态,把归舟破水的景象描绘得恰到好处,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美的追求与人生美好的愿景。
(五)高潮段
高潮段是A段主题的再现,力度加强得到充分渲染,更好地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从调式上来看,由本来的d商调式转至g商,更显气势磅礴;与上文所描绘的恬静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描绘出一种完全不同的大气、深远的意境。在令人迷醉的意境中,当听众仿佛沉浸在绮丽华美的梦境中不愿醒来,只愿身临其境,在春江的夜晚,仿佛感受到了微风轻柔的微醺,脸庞被皎洁的月光照耀,鼻尖萦绕着含苞欲放的花朵层层叠叠的清香时,乐曲的旋律情绪陡然起伏,犹如纷乱叠层的花影摇曳摆动,天地万物浸润在袅袅的芬芳旖旎气息之中。
(六)尾声
最后的“呜”鸣,简单的旋律突出了作曲的造诣之深,细腻抒情、从容干净、如痴如醉,丝丝缕缕的音符回荡,欲断又连,如轻云无定的漂浮,铮铮声像一颗颗水珠,落尽人心的深处。可以说,自低向高划奏的钢琴伴奏模仿古筝的奏法开启了最后一段尾声的序幕,手法细腻地描绘出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衬托离人距离的无限遥远,最终落于结尾轻而缥缈的大锣声中。
二、美学特征
虽然全曲没有将《春江花月夜》的全部诗词摘录,却运用了其中最具精华、最有代表性的歌词,完美地表达了诗的意境与哲理;钢琴伴奏的时动时静、时明时暗,以及陪衬声乐的旋律恰到好处。在当代人们对车水马龙和时尚快节奏时代气息的笼罩下,人们已经习惯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推理音乐的逻辑性,实则音乐是感性的,并非重视音乐的内容,应注重作品表达内容的方式,呼唤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性与情感,以达到我们所要欣赏音乐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月上东升
宛如诗人笔下的一首词情诗章,正与《春江花月夜》中所写的一样:“昨夜闲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旋律表达出岸边的杨柳在微风的轻抚下柔美娴静;西岸的花影婀娜婆娑,在明月的映衬下摇曳着安宁,月光照耀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如此意境犹如朱自清笔下的“月光下的花影”,“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女子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琵琶声像织不完的织锦绵延,像古人诗作中夜半对镜的女子在梳妆台前掬起一湾月光,清冷又充满诱惑。
(二)水深云际
这是一个既以第一部分的主题为素材和依据,又加以发展形成略有对比的段落。进入水深云际时,琵琶悠然飘出的轻柔、透明的泛音和颤音,运用八度大跳,奏出飘逸的音效;二胡与中胡在低音齐奏,音调含蓄、醇厚、深沉,出神入化、引人入胜,如瑰丽的花蕊芬芳沁透着人们的心灵;在琵琶和木鱼的伴奏下,箫声悠悠而出,吹出一段如歌的旋律,扣人心弦;琵琶、箏和萧齐奏回旋,三者共同演绎出莹莹皎洁的孤月在苍蓝的空中,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的壮景。江上弥漫的水气似乎形成了苍茫大气的云雾,漂浮、翕动着,连月光都好像由稀释的清冷转由罩着一张网,蒙上一层云雾的纱而变得浓稠而朦胧。进而乐曲速度加快,乐队齐奏,如同遥闻渔歌,幽幽古曲,由远而近,似遥看江面,见白帆点点,挥之不去耳边传来的四方突起的渔歌声——唱晚的时候到了。
(三)欸乃归舟
此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渔歌唱晚》中令人感到风趣、生动的是,每一句的第三小节都用休止半拍起板,显得与众不同,却有一种别样的美感,仿佛泛舟在江面中摇摇晃晃,悠悠荡荡的节奏;流水般的琴声奏出了娓娓动听的优美旋律,轻柔平缓、悠扬委婉,令人神往,生动地刻画出人们内心的欢快与喜悦;但仔细琢磨其中旋律的起伏与动荡,又从和谐缓慢的和声中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忧愁,哀而不伤、怨而不乱,这种忧愁是“生活如花,亦开亦落,开时的妖艳,落时的黯淡”,反映出一种水亦涟漪、心如止水的处世态度。也许,生活应该是平静的,但又是不平静的,这就是渔歌唱晚蕴含的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乐曲利用一种返朴归真的旋律线条,让人们自然地感悟到音乐的妙机与蕴藏,好比苏轼的一篇文章中写到的:“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渺沧海之一粟,寄蜉蝣于天地”,也就是暗指人生的渺茫与不可控,相对于天地的苍茫大气亘古不变,人类显得如蝼蚁般微不足道。这也启示了我们:欣赏一首作品时,不能只简单地从音乐的四要素,即音色、音高、速度、强度来欣赏,且要深入了解背景,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春江花月夜这般拥有诗情画意的作品,更要描绘出其中的意境,尤其要挖掘其中的人生哲理所带给人们的思考。因此,乐曲最终在末尾处突然变得快速激昂,也正是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渴望。
参考文献:
[1]张俊,郭爱民,李岳庚.音乐与音乐赏析[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钱仁康,胡企平.音乐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