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病理检查分析

2015-10-21 19:58隋晓英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研究与分析原发性肝癌

隋晓英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特征,并分析病理检查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5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搜集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病理资料,根据病理检查方法、内容,判断诊断方法、预后处理的合理性,得出有效研究结论。结果:57例患者中,肝细胞癌39(68.42%)例,胆管癌18(31.58%)例,患者的病变组织活动性炎症状态明显,其中,48(84.21%)例患者,炎症分级G≥2。结论:肝细胞癌与乙肝病毒感染存在密切关系,患者病理检查结果AFP呈阳性,通过CT检查和系统病理诊断分析,原发性肝癌的病理检查效率、准确率很高。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病理检查;研究与分析

【中圖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15-01

原发性肝癌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在东南沿海地区极为常见。据统计,原发性肝癌在40~50岁之间发病率最高,男性高于女性。由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所以在病理检查时,医生需要根据临床表现、病理特征、CT检查、病理分析等多个步骤,给原发性肝癌疾患定性。目前在临床上,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疗效已有明显提高,病理检查可以充分说明患者肝脏的炎症状况[1]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5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34(59.65%)例,女性患者23(40.35%)例,年龄范围(27-78)岁,平均年龄为(52.23±2.15)岁。39例肝细胞癌患者均有乙肝病史,小梁型14例、假腺型12例、实体型13例。18例胆管癌患者中,4例有乙肝病史,合并肝血吸虫病6例,合并胆管炎症5例、合并胆管结石7例。临床表现为:患者肝区位置疼痛感强,伴有乏力、食欲不振、发热、呕吐、腹胀、下肢水肿、皮下出水等。患者年龄、病症种类、不良反应表现皆不同,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理检查方法

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将患者肝组织炎症进行分级(G0-3),同时,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检测内容有:血清学指标检测、组织病理检查、组织学观察三种。

1.2.1 血清学指标检测

采用先进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中HBsAg、HBeAg含量,并利用免疫荧光测试技术,检测抗-HBe、抗-HBc的分布情况。对患者血清学指标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记录病理检查报告中。

1.2.2 组织病理检查

手术后,对切除肿瘤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用石蜡刀片将肿瘤切开,再用苏木精-伊红和网织纤维染色。一般情况下,肝组织活跃性炎症状态越明显,染色越深,分级越高。

1.2.3 组织学观察

不同种类原发性肝癌病症,表现不同:①小梁型,癌细胞分界清晰,行政不规则,细胞核大且圆,与核仁相比,细胞核更具多变性,细胞呈梁索状生长,生长级数越高,细胞的再分化能力就越低,细胞壁厚度越大;②假腺型,发生于病变组织中央,细胞塌陷会造成腔内组织粉碎,蛋白性、均质会渗出,形成胶质状态的凝聚物,该凝聚物的外形状态极不规则,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此外,病变组织也会因血管急速扩张,产生暗黄色的胆汁,这种现象多发于正在生长的癌细胞;③实体型,细胞单排组合,与小梁型癌细胞的变异情况大体相同,能够隐藏在其他细胞周围,挤压窦状隙,在组织观察中,如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④胆管癌,癌细胞分化程度不同,病变组织形态不同,在不规则腺腔内正在生长的癌细胞会分泌出大量粘液,且腺腔周围会分布众多复立方、低柱状细胞,细胞分布更为密集,比正常癌细胞要小[2] 。

1.3 评价标准

G0级:癌细胞呈高分化状态,类似正常肝细胞,细梁型排列,病理特征明显,;手术切除率较高,术后生存机率较高。G1级:癌细胞中度分化,形态接近正常肝细胞,但核、浆比增大,核染色加深,胞浆嗜酸性增加,在梁索型基础上出现假腺管型结构。G2级:癌细胞分化较差,核体积与核染色均超过1级,核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可见瘤巨细胞。不能行根治性切除术,或切缘见癌浸润;G3级:癌细胞分化最差,形状极不规则,高度异型的癌细胞占多数,细胞排列松散,镜下可见较多的血管癌栓或卫星灶,伴肝内、外转移[3] 。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原发性肝癌源于肝细胞产生恶性肿瘤,肿瘤细胞被受病毒感染,进而引发肝组织病变。病理检查可以为原发性肝癌病患在临床治疗中提供治疗依据,通过术前、术后病理检查,医护人员可以清晰划分出患者的原发性肝癌发病原因、病症状态、病理特征,制定有针对性、有效的治疗方案。由于肝石症、复发性胆管炎、乙肝病毒感染等都会诱发原发性肝癌,所以在病理检查中,医护人员应注意区分上述病症种类的血清学指标参数、组织观察结果、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等信息,以做出最正确的治疗判断[4] 。

本组研究证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几率逐年上升,随着病理检查方法、技术的不断完善,毛细胆管染色检查、肝细胞石蜡检测等先进技术,其病理诊断效果更全面、更完善。因此,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自己,都应注意身体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在病理检查、诊断过程中,患者要全力配合医生,仔细、如实回答医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医护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采用严谨、全面的病理检查方式,按操作流程进行病症检查,对“可疑”病症进行针对性分析,最大限度地提高原发性肝癌病症的病理诊断效率、正确率,综上所述,给予准确的病理诊断,可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关键性的依据[5] 。

参考文献

[1] 金慰倜,林兆耆,应越英,徐元鼎,林芷英.原发性肝癌57例的临床病理联系[J].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2011,11(03):215-224.

[2] 张冬霞,王晓光,任长玉.57例原发性肝癌活检的病理形态学的观察[J].重庆医药,2012,11(05):116-121.

[3]董琨,冯永毅,陈洪学.拓僖联合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57例疗效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2,11(114):180-182.

猜你喜欢
研究与分析原发性肝癌
关于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探讨
关于资产评估风险分析及其防范探讨
加强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分析
三维适形半野轮照放疗技术治疗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消癌平片联合TACE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生命质量的临床观察
贝伐单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36例晚期原发性肝癌生存预后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产业的升级战略
TACE序贯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