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雄
摘 要:农村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制作课件中,存在盲目性、表面化、形式化,制作中对其有效性等反思较少,导致所制作的课件不能起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设计制作语文课件(演示文稿幻灯片),选择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各种资源时,应多重把握“辅助优化性、简明直观性、生动有效性”等问题。
关键词:课件 “三性” 把握
在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技术现代化的大发展进程中,农村教育教学技术落后差很大,利用多媒体整合课程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的行动正在起步、正在尝试,很多教师在积极学习、利用网络资源。由于受到认识、理解、能力、基础、学生实际等方面的影响,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制作课件中存在盲目性、表面化、形式化,“下”下来就用的现象比较普遍,未经自己消化、融会。笔者在制作初中语文教学课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中,深深感到制作课件过程中教师对其有效性等方面的反思较少,不够深入,导致所制作的课件不能起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
笔者认为,设计语文课件(演示文稿)幻灯片,选择文字、图片等各种资源时,应多重把握“辅助优化性、简明直观性、生动有效性”等“三性”,使自己所制作的课件能够得心应手,优化服务于课堂教学。
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学课件的制作为例,来谈谈语文课件制作中如何把握“三性”。《雷电颂》是一篇经典阅读课,引导阅读应了解郭沫若、《屈原》创作与《屈原》剧情,重点通过朗诵引导感知文本情感、理解《屈原》中的象征意义等问题,可用两课时。根据难易程度,第一课时可辅助学生独立完成对郭沫若、《屈原》创作与《屈原》剧情的了解,并引导学生完成“朗诵感知文本情感”的第一个重点教学目标,即做好通过学习、欣赏朗诵感知暴风雷电那雄伟的自然力量和悲壮、慷慨、激昂的情感就好了。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了解“呼告”、“象征”,引导“理解象征意义”的第二个重点教学目标。《雷电颂》教学演示文稿具体可设计成“郭沫若简介”等八张幻灯片。简述如下:
一、“郭沫若、创作背景与《屈原》剧情简介”教学部分幻灯片
幻灯片一:“雷电颂”。
首张幻灯片背景应设置成风、雷、电情境,通过画面情境,让学生形成对自然力量的感受。面对风、雷、电情境,该赞美它什么?教师根据回答作归纳或补充。
幻灯片二:“郭沫若:成就?代表作?”
(“中国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古文字学家、诗人。代表作诗集《女神》反映了“五四”精神;著《郭沫若全集》,有历史剧《屈原》、《虎符》、《蔡文姬》、《武则天》。”)
在配套练习“我的瞭望台”——“走进作者”中有详解,不必详细展示,课件中只明示最主要、关键的部分就行了。本页问题的简洁展示放在学生阅读“走进作者”前后均可,既帮助和引导学生把握记忆要点,又启示学生应有课前预习阅读《配套练习》的习惯。这样起到辅助作用就行了,没有必要将学生人手都有的内容搬到课件上。
幻灯三片:“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屈原》剧创作于第二次国共合作、反共高潮——‘皖南事变之后的1942年,全中国进步的人都感受着愤怒,作者便把这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去了,屈原是呐喊着站在暴风雨的最前面。”)
“时代背景”,是《雷电颂》的象征意义和情感来源,《雷电颂》后附参考资料内容详尽,为帮助理解需要归纳,以帮助记忆内化,放在学生阅读前后都可以。
幻灯片四:“《屈原》剧情”。
(“《屈原》剧情:秦国丞相张仪与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勾结,阴谋分裂和出卖楚国,设计诬陷屈原“调戏”郑袖,被免职、监禁于东皇太一庙,《雷电颂》是在狱中的一幕。”)
这一部分内容参考资料表述较详尽,也需要归纳,以帮助记忆内化,在学生阅读前后展示都可以。
二、“朗诵感知”教学部分幻灯片
幻灯片五:“朗诵”。
(“它是读的艺术境界,是感受的外化,要求不仅字音标准,而且恰当地处理好感情,使欣赏者产生共鸣。要求做好对朗读文本的准备和心理准备,‘将脑海中所理解的形象用语言的扩散和气息凝成的形象呈现之。——南京师范大学蓓蕾语”)
学生熟悉朗读,教材导语中要求“大声朗读”,但本文情感激越,通过朗诵可以直接冲击学生情感,促进对象征意义的理解。可学生对朗诵要求很陌生,为了引导理解朗诵,并欣赏、尝试朗诵,在演示文稿中展示朗诵要求很有必要,既让学生学习了解读的形式层次,也为学生聆听教师示范、欣赏名家朗读做准备。这是针对爱好声音艺术的学生的,不必深入。
幻灯片六:“欣赏:野狼朗诵《雷电颂》”。
(“注意感知《雷电颂》朗读中屈原向雷电的呼唤、倾诉、怒骂和其悲愤情感。”)
应该在演示文稿中展示欣赏、聆听要求。对此音频资料的引用设置上,如果授课教师朗读水平较好,可以先示范朗读个别段落再播放,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水平层次的朗读。此类文本的教学,名家朗诵使文中情感形象更生动、鲜明,声音能更直接打动学生。如果能获得《周恩来在重庆》中上演《屈原》一段视频可代替野狼朗诵《雷电颂》。没有多媒体展示的音频、视频资源利用不上本课。
三、“理解象征意义”教学部分幻灯片
幻灯片七:
“象征”——“以某一具体的形象表现出含义更为深远的、只能意会的某种形象,一般在不能、不敢、不便表达心目中的形象时应用。”
“呼告”——在叙述中情绪激动高峰、不吐不快的时候,直接向想象中的人、事、物呼唤、倾诉。
《配套练习》中有关于象征、呼告的介绍,但是繁乱、不便理解,所以有必要归纳整理在演示文稿中展示以辅助理解。
幻灯片八:“象征意义”。
(“屈原时代象征中国面临战争、分裂与和平的时代,郑袖象征阴谋勾结他国势力进行分裂的卖国贼,‘东皇太一等象征为民官却不做民事的昏庸腐朽的统治者。”)
对《屈原》中屈原、东皇太一等人物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既是文本学习的重点,又是文本学习的难点,必须在演示文稿中展示。
幻灯片九:“精句欣赏”。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啊!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量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人民群众”)
在演示文稿中展示精句,进行分析欣赏,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日常斟词酌句深入理解的习惯。上面的文本片段有排比、对偶、重复、呼告,各种修辞手法交替运用,使语句本身如翻滚的波浪一样气势。
四、“作业”设计幻灯片
幻灯片十:“作业”。
(“1.回答課后‘三题;2.填写配套练习;3.以营养餐为题材写写自己的所想,尽力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对课后作业做一些处理,整体布置作业。课堂结尾时往往时间较紧,在演示文稿中展示设计的作业能有效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就本文而言,良好的朗读极有助于对作品象征意义的理解,“朗读感知”及“理解象征意义”两个重点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教学演示文稿既可以如上将朗读教学置于前,也可将朗读教学置于后,即第一课时完成“郭沫若简介、《屈原》简介、理解象征意义”的学习,第二课时完成教师引导“朗诵感知”的教学目标。这样做可以使理解基础上的朗读更有情感,对象征意义的理解能够更加巩固、深入。对这两种演示文稿展示程序,笔者认为均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