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囊型包虫病的CT影像学表现

2015-10-21 20:03张晓萍邢艳阿尔泰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张晓萍 邢艳 阿尔泰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包虫病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包虫病12例,就其CT表现回顾性分析并就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就其CT表现回顾性分析并就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为囊型包虫病,肺包虫8例,心脏包虫1例,眼眶包虫1例,小腿肌肉包虫1例,髂骨包虫1例,其中有1例同时合并肺、肝包虫,1例同时合并肺、盆腔及左前下腹壁多发包虫。CT表现为单囊征1例,囊内分隔征2例,混杂实性密度块影2例,内囊分离征3例,多子囊征3例,退变卷褶征1例。结论不同部位的囊型包虫CT影像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影像科和临床医生对于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不同部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562.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83-01

包虫病,是我国西北地区,尤其是牧区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1),一般为误食绦虫卵,幼虫穿过小肠壁经门静脉侵入全身各部位所引起。本文回顾性分析新疆自治区胸科医院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包虫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以期从影像学角度提高对该病常见及少见表现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收集2009年8月~2013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包虫病患者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9~62岁,平均32.92±16.33岁。1例表现为间断性右上腹不适1年;5例以咳嗽、咳痰就诊,其中2例合并发热、胸痛,1例患者追问病史曾经咳出过清亮的痰液;1例因心肺疾病就诊;1例无任何不适常规体检;1例骑马摔伤髋部所致疼痛就诊;1例小腿肿胀误诊为静脉曲张10年,行小腿超声发现异常,建议CT检查。3例有明确牧区生活史,6例无牧区生活史但有牛羊接触史,2例有养狗史,1例无任何动物接触史。所有患者接受包虫八项实验检查,抗体均呈阳性。

二、方法

1、12例接受CT扫描,采用PhilipsBrilliance16层螺旋CT常规轴位扫描,扫描范围和扫描条件视具体病灶分布而定,2例同时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层距5mm、层厚5mm。由2位从事多年CT诊断的医师对图像进行观察、分析。

2、CT扫描观察内容:(1)病变的大小、形态、分布范围及密度;(2)增强后其内的影像学表现;(3)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结果

1、单囊征1例(图1):发生在左侧眼眶、右肺下叶、肝左、右叶多部位包虫,均为单囊表现,肝内及左侧眼眶囊性密度影,壁略增厚,边缘光滑整齐;右肺下叶囊内容物咳出呈巨大空洞,洞壁凹凸不平。

图1左侧眼球后方一单囊包虫。

2、囊内分隔征2例(图2):1例发生在右肺中叶,1例发生在肝左外叶,2例均表现囊性密度影,1例壁薄,1例壁不均匀性增厚,囊内均为分隔状,CT值为液性密度值。

图2囊内分隔征,囊内液性密度,并见线样分隔

3、混杂密度块影2例(图3):1例发生在右肺下叶背段,1例发生在右肺下叶内基底段,2例均为混杂密度影,其中1例边缘见条状气体影,增强2例均未见明显强化。

图3包虫呈混杂密度块影,大部分为实性密度,增强囊壁及中心密度未见明显强化。

4、内囊分离征3例(图4-5):2例发生在左肺上叶尖后段,1例发生在右肺上叶前段,囊性密度影可见空气半月征、多发小圆形气体影、镰刀征、飘带征,囊壁呈不同程度的变厚。

图4内囊分离征:囊性密度影可见空气半月征、多发小圆形气体影及分隔。

图5肝右叶囊性密度影内多发条状钙化。

5、多子囊征3例(图6-8):1例发生在左心室,1例发生在右侧胫骨后肌,1例发生在左侧髋骨、臀肌、盆腔及左前下腹壁,上述部位囊状影均表现为多发子囊,呈车轮状分布,囊壁略均匀性增厚。

图6-8三例不同部位包虫表现,一例发生在左心室及纵隔内,一例发生在右侧胫骨后肌,一例发生在左侧髋骨、臀肌、盆腔及左前下腹壁,均呈多子囊型,影像表现具有共性特征,囊内的子囊呈车轮状分布6、退变卷褶征1例(图9):发生在左肺上叶尖后段,囊内可见多发气体影及卷褶的内囊,呈脑回征,囊壁略均匀性增厚。

图9内囊退变卷褶,呈脑回征,并见气体影。

本组中3例为多子囊征,囊内的子囊呈车轮状分布,是囊型包虫的典型征象。囊壁增厚并点状或蛋壳样钙化,囊内条带状钙化,也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3例内囊分离征,有空气半月征、镰刀征、飘带征(2),为细粒棘球蚴病的主要征象。2例混杂密度块影,增强扫描未见强化,需与囊肿、肿瘤相鉴别。2例囊内分隔征,影像缺乏特征性,需与囊性病变相鉴别;1例退变包虫,卷褶退变的内囊,具备特征性;1例多发部位单囊包虫,不典型征象,需与囊肿鉴别。

讨论

一、不同部位囊型包虫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包虫病是人体感染棘球绦虫幼虫而导致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在畜牧地区流行,大都有明显的犬、牛、羊等动物密切接触史所致,分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二种,本组病例均为囊型包蟲病,部分患者随着血液循环播散,导致不同部位发生包虫。包虫病病程进展缓慢,因此本病常为隐匿性,个别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有发热、咳嗽、咯血、食欲减退、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消瘦、贫血等症状。实验室检查是确定包虫病感染的主要手段,本组患者行包虫八项实验检查,抗体均呈阳性。

二、不同部位囊型包虫的CT表现

CT检查对各部位包虫结构显示清晰,尤其是CT对包虫的钙化非常敏感。本组病例中单囊和多囊包虫居多,尤以多子囊包虫最为多见,囊内密度欠均匀,多囊包虫内子囊呈“车轮状”分布,囊壁呈弧形、壳状断续样钙化及囊内容物的条片状钙化,钙化是机体对异体的机化作用,其存在是包虫病史较久,虫体趋向衰亡的一种表现,文献报道(3)外囊壁钙化可视为本病的基本特征性表现之一。发生在左侧髋骨包虫,髋骨病变区呈膨胀性低密度骨质破坏区,骨皮质不完整,局部形成多发断续的碎骨片,无骨膜反应,骨旁多发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影,部分囊内密度增高,壁厚,典型征象囊内的子囊呈“车轮状”分布,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牧民的生活史,可做出相关诊断,本病例合并两肺、盆腔及左前下腹壁多发包虫。由于骨包虫发病率低,影像表现复杂,诊断困难,误诊率极高(5),对不典型的骨包虫病尚需与结核、炎症、肿瘤鉴别,囊性低密度影内的多房性表现(4)是本病的特征之一、无明显骨膜增生或新骨生成为与其他骨疾患鉴别时的重要点(6)及密切结合病史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包虫呈混杂实性密度影的影像缺乏特征性,增强囊壁及内容物均无明显强化,如无犬、牛、羊等动物密切接触史,给诊断带来困难。笔者认为,包虫病是牧区的特产病,因此在诊断无强化的混杂实性密度块影时,除了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史、既往史等,还要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内囊卷褶,呈“脑回征”,为囊液咳出体外内囊塌陷,影像具备特点。

综上所述,不同部位囊型包虫的CT影像学表现多数具有共性特征,结合牧区生活史或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影像学表现即可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雷军强,陈勇,王晓慧,郭顺林,张兴强,等,肝包虫病的CT和MR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2):291-293

[2]邓生德,魏铭,柴瑾,等.囊型肝包虫病的MR诊断与CT对照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11):1504-15061

[3]周东海,黄进,赵志文,等.肝包虫病的CT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9:441.

[4]刘大鹏,谢增如,张锐,等.骨包虫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05.

[5]孙绪荣,陈嘉麟,田虹,等,骨包虫病影像研究.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9(5):328-329

[6]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X线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56.

猜你喜欢
体层摄影术
内侧分水岭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及血管相关性对比研究
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能谱CT在中心气道原发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X线平片及CT诊断外伤性肩关节脱位的价值
杓状软骨脱位的128层CT诊断
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CTA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