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荣
摘 要:阅读是我们学习和汲取语文营养的必由之路,小学时期是语文学习的发端,我们要指导小学生通过阅读体味作者情感,学习新的词汇和表达技巧,从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本文以课题教学为契机,以课文教学为蓝本,对怎样指导学生挖掘阅读提升自身表达能力进行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启发;表达技巧;情境
阅读是基本语言技能之一,也是汲取语文知识和营养的必备方法,可见阅读是语言知识的输入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学习新词汇和巧妙的语句表达,可以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学习用语言描摹情境抒发情感的技巧。但是反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却往往认为阅读只是熟悉课文的途径,是可有可无的,这种错误认知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轻阅读,造成基本的语文要素积累薄弱,这就是小学生语文表达能力欠缺的根本原因。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课堂实践,对怎样有效挖掘阅读元素,积极培育小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进行如下分析与探索。
一、仔细阅读学习文体表达技巧
只通过抽象的理论说教学生无法掌握写作和表达技巧,题海式习作练习缺乏必要的模板和启发指导,学生也会迷失。所以要想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我们就要结合具体的蓝本进行启发和指导。
比如,第十二册四单元优选的《落花生》《风筝》等几篇名家作品都是给学生树立表达“生活启示”的榜样,我们可以结合文本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具体事务进行延伸性思考,然后学习文本的表达技巧将所想、所感表达出来。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适当地进行写作指导,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注意有叙述也有议论,然后应该在文章之中尽可能采用含义深刻,有启发性的语句。第七单元的《军需处长》《雷锋的故事》等都是比较经典的记叙文,我们可以从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以怎样的手法描写故事……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将优选的同类课文归纳到一个单元,然后单元都有对应的习作,这就是要求我们要通过经典的文本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文体表达,单元最后联系生活體验采用读议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小练笔”,这样学生边学边用,有效提升表达技巧。
二、认真阅读学习情感表达技巧
古人曰:“诗言志,歌咏言”,文字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表达,有的委婉清新,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物喻人,阅读只有体味到作者的表达情感,才真正吃透文章。同理,我们的语文表达只有让听者或读者感受到我们想传递的情愫才算是成功的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以教材为蓝本,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挖掘文本价值,从中读取作者传递的情感信息,然后予以模仿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技巧。其实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写作,都需要在基本的故事或情境描述中附带情感,没有情感的表达枯燥乏味,好比没有灵魂,没有实际意义。这里我们就以语文教学为例,分别从挖掘和描摹两个阶段对通过阅读提升语文表达能力进行例析:
(1)阅读中学习“情境——意象”升华技巧。表达具有很强的技巧性,许多情况下直白地描述不能起到对应的效果,比如表达请求一定要用委婉的语言,制止丑恶一定要用严厉的语言,描写借物抒情也需要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升华到抽象、广泛的意象中,这样才能让读者举一反三,品出深刻的道理。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从具体情境到抽象意象的升华技巧,并能加以学习,拿来我用。
比如长春版第十二册的《落花生》一文就是经典的描物达情的散文,里面体现了完整的“具体情境——抽象意象”的升华。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此类问题的技巧,我们要想具体教学中先让学生弄清具体的事物(花生)代表了哪些抽象意象。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先找到课文中提到的意象: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优秀品格,然后再启发他们进行升华,认识到“做人不要华而不实,要做实用的人”的道理。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以本文为蓝本进行习作,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具体情境下,如何对积累感性素材,进行理性筛选、表达和创作。
(2)阅读中学习“情境——情感”转换技巧。写作表达中,情境是抒发情感的物质基础,所以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孩子们注意仔细品读相关情境描写,然后仔细揣摩自己的体会,并体味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实际上许多文章都是需要表达对应的思想情感的,比如长春版第七册《病房里的故事》是以平素地故事叙述法,给我们讲病重的吉姆对同样病重的大卫以特殊的方法进行鼓励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在故事讲述之余,通过主人公在生死面前坚强、乐观的品质来传递的是人性的善良;《桂林山水》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在仔细品味优美的风景之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能以课文为蓝本给学生进行示范,指导他们掌握通过阅读,学习作者是如何从故事中渗透情感来感染读者,是怎样在描物状景中渲染情感来打动我们的。同学们只有这样边读边思考,然后结合自己的一些情感体验,进行揣摩和对比,才能通过阅读学习到情境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动手写作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真正将从阅读中汲取的表达技巧形成能力,我们就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大胆实践性创作。每一篇文章都会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我们可以借助经典文本留白,启发学生学者对应的方法对结尾进行改写,让故事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长春版第十二册八单元“不同的思考”里面遴选的《蛇肚子里的象》和《不留余地的狼》我们在学习完,可以鼓励孩子们抛开文本的既定结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出自己喜欢的结局。这样的引导方式特别契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表达情感,同学们纷纷进入思考和讨论的状态,经过几分钟就可以给出自己想出的精彩结局。这时,教师对于学生想出的每一个结局我们都要给与肯定和鼓励,然后引导他们逐步从故事主体去转折和完善,这样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相应的表达技巧。
本文是笔者联系教学实践对挖掘阅读因素启发学生提升表达能力的分析与探索。总之,写作能力不是凭空而来,需要同学们在阅读中慢慢汲取营养和知识,从而完成基本词汇和句型的积累,然后我们再加以点拨,让他们掌握从具体情境到抽象意象的升华,这样就能写错一篇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习作。
参考文献:
[1]王建宇.在讲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7期
[2]黄天兴.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浅谈[J].《科教新时代》,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