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群众史观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2015-10-21 19:38周亦嘉
大观 2015年5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创新发展

周亦嘉

摘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在继承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学说,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群众观点。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研究群众史观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和现实意义,对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群众史观;创新发展;现实意义

“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87。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最早对群众史观概念的一段阐述。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明确表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党至今94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尽千难万险,克服重重考验,将一个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新中国,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群众史观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不同时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继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对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并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群众观点。在革命战争年代,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指导革命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发动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革命建设的积极性,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使得中华民族重新昂首于世界之林,毛泽东同志在对抗日战争的评价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这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充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2]1096 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并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它从根本上解决了“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等问题,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领导方法,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不二法门,是党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群众观点,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改革开放初期党对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之上,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根据改革开放中发生重大变化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他重新界定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使得人民群众的范畴更加具体化,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等人员都加入到了人民群众的队伍中。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党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准,把人民群众利益摆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位置。在处理市场经济与人民利益的关系中,邓小平同志指出:“一切政策方针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3]1096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将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群众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强调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祖国明天的事业而不懈奋斗。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对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结构、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发生急剧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作出新的判断。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新的时代内涵。江泽民同志清醒地认识到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党脱离群众、消极腐化的危险性,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是人民的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同志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他强调:“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5]并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这些论断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四、新世纪新阶段党对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促改革、谋发展、求稳定的任务复杂而艰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深入探索发展之路,并在推进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总结经验,继续传承、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科学发展的理念之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同志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始终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首位。他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始终把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6]胡锦涛同志坚持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改善民生,完善社会机制,让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他的“以人为本“的群众观点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新的时代内涵,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生动彰显。

五、新形势下党对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召唤下,以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工作路线,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关键在于能否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当前,“四大危险”问题尖锐,“四大歪风”现象大量存在,只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扫除“四风”问题,才能使党真正成为“为民的党”、“务实的党”、“清廉的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当今时代的生动写照,是历史经验教训下的必然产物。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总开关,着力提高党员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四个能力,牢固树立好“为民、务实、清廉”三个形象,坚决打击“四股歪风”在党内蔓延之势。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真组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真抓实干,勇于担当,言必信、行必果,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要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以律己,廉洁自律,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接受监督,乐于接受监督。”[7]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8]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展示了新一代领导人在新形势下坚决贯彻群众路线的决心。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旨在警醒广大党员干部“打铁还须自身硬”,要自觉提高党性修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决贯彻群众路线,都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保持密切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群众史观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下中国,无论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党的建设的角度,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群众史观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性作用。我们要全面理解、深刻把握、深入挖掘群众史观的现实意义,用理论武装头脑,化思想为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1日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

[6]《在慶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1日

[7]《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5日

[8]《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创新发展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