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圆圆
摘要:徐干继承并发扬了儒家正统的教育理念,集中反映在《中论》中,针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为老师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作为学生应该虚心求教,思行兼备,这样才是教与学相得益彰。
关键词:徐干;中论;教育思想
徐干生于公元171年,殁于公元218年,他生活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政治的黑暗,经济的崩溃,引起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巨变。有志之士面对无能昏庸的君主,频繁的战乱,处在社会中下层的他们猛烈的抨击社会政治,故掀起了一股社会批判浪潮,以王符、崔寔、仲长统、荀悦及徐干为其中干力量,徐干的《中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诞生。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混乱,经济崩溃,学术思潮新旧不一,徐干不为环境所干扰,淡泊明志身处陋巷,潜心做学问,成为“建安七子”唯一著成子书的。
《中论》上下两卷,共二十篇,从哲学、政治、教育、君子修养各个方面表达出他想用儒家正统的思想“矫正时弊”。
“徐干坚持儒家的正统教育,注重对学生才智、技能的培养,运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等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并强调学者学习要坚持不懈,谦虚谨慎,等等这些主张在当时学风败坏,士人不务学习,徒务交游的环境下,确是格外引人注目”。[1]“他(徐干)詳细地论述了教育的内容、方法、目的,希望通过教育的熏陶和感化,达到扭转世风的目的。”[2]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3]
《中论·治学第一》中将学喻为装饰品,如果将其置于正确的位置,会显现出美好一面,否则,“器”就谈不上美了,如果不进行学习,就如将装饰品随便丢弃,失去“懿德”。由此足见,学习的重要性。徐干继承并发扬了儒家正统的教育理念,集中反映在《中论》中,针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为老师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作为学生应该虚心求教,思行兼备,这样才是教与学相得益彰。
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古来有之,不是徐干独创。《论语·颜渊》中就提及孔子对其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5]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6]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7]
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同问“仁”,孔子给出了四个答案,就是因为四人的学业造诣、个性特点等方面的不同给出不同的答案,但都是基于“仁”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概括出来。
徐干《中论·贵言第六》中就学生的职业、才性等不同,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查其症结,对症下药,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若与之言,必以其方:农夫则以稼穑,百工则以技巧,商贾则以贵贱,府史则以官守,大夫及士则以法制,儒生则以学业。[8]
徐干认为:如果要想让学生心平气和的学习,就要对其顺势引导,不能勉强。其实,这同样不是他的所创,在《礼记·学记》中已有记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9]对于学生要“引而弗牵”,使教与学之间不偏不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平和相处。徐干将《学记》的引导理念进行深化:
是以君子将与人语大本之源,而谈性义之极者,必先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视其锐气,察其堕衰,然后唱焉以观其和,导焉以观其随。随和之征,发乎音声,形乎视听,著乎颜色,动乎身体,然后可以发(迩)而步远,功察而治微,于是乎闿张以致之,因来以进之,审谕以明之,杂称以广之,立准以正之,疏烦以理之,疾而勿迫,徐而勿失,杂而勿结,放而勿逸,欲其自得之也。[10]
教师应该先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和了解,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诸如学生们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志向等,进行因材施教,便在其过程中,要因势利导,最终让学生无意识中收获知识,在兴趣中学到知识。
二、虚心求教,思行兼备
谦虚,是徐干的君子观理念中一个重要元素。作为学生,虚心学习,学德、智,以补其不足,方可称为学。《中论·虚道第四》中讲到:“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足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倦。”[11]只有虚心学习,贤者才能“教之不厌,诲之不倦”,学其长补其短,提高修养,才有可能成为君子。
孔子有言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行是一体的,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仓颉发明文字,与他们细致的观察、认真的思考、付诸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徐干认为:先哲贤人故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能够把学习、思考并付诸于行动,并且能使三者同时作用一身。“昔颜渊之学圣人也,闻一以知十,子贡闻一以知二,斯皆触类而长之,笃思而闻之者也。”[12]颜渊、子贡接受能力有所差异,颜渊闻一以知十,子贡闻一以知二,但他们都能够触类旁通,认真思索,以获得新的体验,所以两人都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要想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融会贯通,就要付诸于实施,仅仅倦立、矫首、孤居,是达不到学习的目的。《中论·治学第一》中“倦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循雌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13]从《中论》可以看出,只有速行和务学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
《中论》的教育思想,贯穿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徐干想通过他的教育思想,告诫士子们能够真正的从师学习,想力挽狂澜的挽救汉末学风败坏,不修德行道艺的局面。可是,“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己”的假象告诉我们,徐干的教育理念在这样的现实里是行不通的,但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足以适应于今天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