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2015-10-21 19:08苏京燕
新课程·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新模式学生主体高等数学

苏京燕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的改革不乏成功之举,但是对于公共课中数学教学的改革还都在摸索之中,由于数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改革不应该是颠覆性的,介绍了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模式,将职教改革的理念穿插进来,借鉴专业课改革的成功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高等数学》教学的新方法,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关键词:高等数学;新模式;学生主体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的改革已经探索了多年,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一些成就,很多学校和专业教师已经走到了前沿,而公共课的教学由于生源质量的下降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得非常困难,很多公共课教师都深表没有成就感,体会不到教学的乐趣,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缺乏兴趣,这些现状使公共课的改革势在必行,公共课中的改革不乏成功之举,但是对于数学教学的改革还都在摸索之中,由于数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改革不应该是颠覆性的,而是做恰当的调整和设计,而这种调整和设计的思路却是要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中,对于有些概念或者定理,教师大多是直接给出定义和定理,然后让学生去套用定义或定理,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缺乏对抽象思维的训练,尽管学习多年数学,但对于抽象思维的训练应该说还是非常欠缺的。鉴于此,本人借鉴了专业实训课中对“典型性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法,即:对典型的工作任务,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学生模仿操作→教师讲解原理→学生学习原理→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根据所学原理进行实践操作。将此方法引入到《高等数学》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来:

我们这里的“典型性工作任务”就是特例1,教师通过情景设置,用案例引入实际的任务或问题,提出特例1,对其进行解决,学生模仿。通过模仿解决特例2,经历了以上两次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抽象出共同点,给出相关的定义或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实际问题特例3,要求学生自己结合原理解决。整个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是理论推导,更多的是行动引导。问题初步解决之后,对知识进行归纳,包括系统知识、类型问题、解题模式。在任务完成之后,再将活动过程中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得到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和定量理论。

下面我以二元函数微分学中的“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为例,进行具体做法的阐述。

一、从基础的一元函数入手

教师通过分析师范讲解解决例1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引出相类似的一元函数的误差问题,学生模仿例1解决,有了以上的基础后,抽象出一般情形下,测量得x值按公式y=f(x)计算y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算法,这样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得到了一般情形的算法,同时又是对其抽象能力很好的训练。

二、再“一元”拓展到“多元”

例2.测得一块三角形土地两边边长分别为(63±0.1) m和(78±0.1) m这两边的夹角为60°±1°,试求三角形面积的近似值,并估计其误差。

同理,用示范讲解、模仿、抽象这样的过程得到一般情形下多元函数误差的算法。

三、从“多元”推广到“n元”

探究出二元函数的一般情形后,最后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推广到n元的情形,也是对发散思维的一种训练。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关键的抽象步骤中,教师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可以自行得出结论,这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接下来就是知识梳理的过程,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后进行实际的应用。此种教学模式基本可以覆盖大多数概念和定理的讲解,虽然仅仅是顺序上的安排与布置,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却构成了顛覆性的改革,它的效果从近几年的理论教学中也得到体现。数学教学课堂效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我们的学生从每一堂课中也都会受益良多。

所有的先进教学改革观念,只有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落实到每一门课程,落实到每一次课的教学中,才能真正发挥效用,否则教改成果没有进课堂,先进观念还是纸上的,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不能真正受益。

本着提升学生思维素质的目的,我们的数学教师应从每堂课、每个重要概念入手,思索如何将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率,如何将我们《高等数学》这门课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真正地贯穿到每堂课中,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思维体操。

参考文献:

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新模式学生主体高等数学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