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娅
【摘要】老年性疾病对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负担。本文就如何运用《黄帝内经》“治未病”基本思想对现代老年性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愈后防复做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治未病;老年性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2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47-01
目前已知的威胁到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几类慢性疾病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等等。这些疾病对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给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该如何对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加以预防呢?我们常说,预防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应控制饮食,进行体育锻炼,加强精神活动,以加固记忆和活跃思维,而这些恰恰体现的是中医学“治未病”基本思想。
1.基本内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唐代医家孙思邈明确指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蕴含着“未病”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防“已病”的观点。根据以上涵义,可知“治未病”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主要是以养生为要,贯穿于日常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②“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③“有病早治”,有了疾病应该及早对症治疗,不要延误病程,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为重病。④“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⑤“病后防复”,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即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2.未病先防,养正祛邪
《内经》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老年人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弱,饮食上的饥饱失常、饮食不洁、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化热等极易损伤老年人的脾胃和其他脏腑的功能。临床上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甚至是恶性肿瘤等都可以因为脾胃损伤,运化失常,而导致高脂血症,高血糖症等,并以此作为诱因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因此饮食和调,脾胃健运,就能化生精气,滋养人体,这对于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正气的培养应当注意重视精神调节,加强体育锻炼。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机调畅,阴阳和调,正气充足。人的精神活动是由五脏产生的,又能反作用于五脏,精神情志活动与人的健康非常密切。《素问·举痛论》中强调:“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累及脏腑则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的变化导致脏腑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老年性痴呆的发生。现代研究表明,老年人往往在生活中有孤独、丧偶、退休等不良影响的刺激,这些不良情绪对具有气郁体质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则容易加重孤僻的性格,引起人格改变,甚至出现迫害妄想。因此调神对老年性痴呆的防治至关重要。同样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了糖尿病的形成和情志失调的密切关系。《灵枢·五变》云:“怒气上你,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饥,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了大怒可导致气血上逆,血脉瘀滞不行,郁结化热,形成消瘅(糖尿病前期)。老年人要学会遇事移情易性,多培养兴趣爱好,多与人交流,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防微杜渐,欲病救萌
《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金元时代医家朱丹溪指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清代名医张锡纯将中风先兆从脉象,藏象,症状做出了详细的归纳。如一些老年人能明显感觉到时常出现眩晕,多健忘或头痛,舌胀,言语不利,口眼歪斜或半身有麻木的感觉。应及时采用现代医疗技术进行检查确诊是否中风,以便及时尽早进行治疗,就可以避免发病或疾病向更危重的阶段发展。老年痴呆症的患者,最显著的征兆就是记忆障碍,语言障碍,视觉空间技能障碍等。患者发病一般起病隐袭,记忆障碍也是呈渐进式发展,人们一般都认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因此难以被患者察觉及受到重视,等确诊以后一般都已经发展到中期,呈不可逆的缓慢发展。这个时候再介入治疗,效果一般都不甚理想。如果在早期出现类似症状就能引起患者的警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可以延缓病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故《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侯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4.有病早治,既病防变
《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中医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根据疾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认为,疾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其自身的发展和传变规律的,一脏有病可以影响到相关的脏腑。例如高血压病,其病机主要是由于肝、肾、心,脾功能失调引起的机体阴阳气血失衡,在早期表现为肝气郁结、肝阳上亢、冲任失调等症状,中期则还会伴有健忘、耳鸣、腰膝酸软、面红目赤等阴虚阳亢的表现。晚期则会出现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障碍,引起较为严重的突发症状。又例如糖尿病,许多患者已经出现“三多”症状甚至已经累及视网膜病变和骨骼的病变,才诊断出糖尿病。随着现代医学常识的普及,人们对糖尿病已经有一定认识,了解到糖尿病的并发症对身体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如果患者早发现,早诊断,积极进行治疗,配合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自我监测、心理疗法,是可以把血糖控制在一个接近正常的水平,避免过早的出现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不仅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包括其他许多老年性疾病,如果患者在已有先兆和小疾存在,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对正气的损害尚不严重,及早发现和治疗,就能防止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
5.已病调养,瘥后防复
所谓“瘥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中医治病历来重视疾病的调摄工作,调养与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的高低。一般来说,老年性疾病治疗缓解之后,正气多有损伤,常常因再次感受六淫或戾气导致疾病的复发或加重。因此务必要做到,防止复感新邪,防止过劳,防止饮食失宜和防止不良情绪的刺激。
世界卫生组织《迎向21世纪挑战》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因此,系统阐发“治未病”理论的组成及其应用,是适应时代的需求,适应百姓的需求。中醫“治未病”思想是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这与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是不谋而合、相互印证的同时又有其独特之处,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对于老年性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岗,郑成强,刘颖.浅析“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防治中的运用[J].光明中医,2013,28(9):1808-1809
[2]季幸姝,候丽颖,周福生.黄帝内经养生论探微[J].现代医药卫生,2008(11):1693-1694
[3]郭教礼,杨世忠,尹德辉.《黄帝内经》养生保健学理念初探(上).光明中医,2013,28(10)2003-2004
[4]林江萍,张丽.浅谈用“治未病”的思想逆转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J].江西中医药,2008,39(8)21.
[5]尚栋仁。“治未病”思想与现代疾病的三级预防理论是想通的[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16)32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