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炜生
摘 要:“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一种理想信念,与每一个大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有着紧密的内在契合度。把“中国梦”主题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应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本文以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当前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研究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瓶颈及原因,通过探索“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三个路径,力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和“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梦”主题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82-03
2013年3月,习近平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中国梦”作为一种覆盖广且影响深的全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以丰富的内容赋予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崭新的內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而且以科学的引导鼓励当代大学生奉献智慧和力量,积极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这些任务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高校应该适应当今新媒体、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形势,与时俱进地在形式与方法上探索新路径以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一、新媒体视域下当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理想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对自身和未来发展描绘的蓝图构想,是一种有可能或者说是有机会实现的向往和追求,它集中体现了人们在奋斗目标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念是人们以认知为前提,形成的对某种思想和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状态[2]58-59。“中国梦”承接着先辈的历史成果,预示着后辈的未来希望。“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当每一个人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时,就能凝聚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国家实现“中国梦”。因此身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实现“中国梦”责无旁贷。而大学生要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就是要树立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道德行为提高、理性意识增强、主人翁意识加强和务实价值观普及等方面。但在新媒体时代中高校仍采用“先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以及“教师先讲,学生接受”等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反思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并分析新教育模式的特征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
由于现代大学校园多为开放式的格局,因此在校学生与外界社会往来频繁,外界各种娱乐活动与校内教育活动共同争夺学生的注意力,思政课由于多年占据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较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其教育方式仍存在着说教痕迹明显、忽视学生主体、教育队伍不足、教育理念死板等局限性而未能以足够的吸引力赢得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新媒体凭借其便捷及时、隐匿虚拟、平等互动和交互多样等特征大大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这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双向甚至多向的民主自由的交流方式,网络上热传的信息往往更能迅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更愿意自主地利用新媒体平台辨别、取舍与整合信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者如果不能把握好新媒体这一信息传播媒介,将很难及时更新外界信息,难以保证教育内容有趣生动,难以保证教育进程持续不断,难以保证教育形式生活化和教育成果实践化。
(二)开展全新的教育方式难以规避新媒体时代下的风险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另外兰倩、李炳辉通过对585名大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63%的信息来自新媒体,60%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的影响最大[3]20。这说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深远。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亦面临着现实的风险。
首先,便捷的移动通信设备使得收发信息的时间灵活性大大增强,空间范围大大增加。因此大学校园里学生成为新媒体的忠实用户群,他们利用新媒体随时随地发布信息,接收和反馈信息。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模式和网络信息的虚拟性使信息控制的难度加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较易丧失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其次,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信息交流活动具备即时性的特点,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冲击力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及时高效的优势扩大宣传范围,引导价值取向。但另一方面,具有广泛参与性的人们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更加集中便捷,“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明显已经到来。相比之下,传统的单向性、非互动性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呈现出很强的不适应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普遍反映学生越来越“不听话”,有想法却不在课上发言,难以理解学生课上利用手机在讨论群里发表各类言论等行为。最后,较快的生活节奏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简洁精炼的信息,大学生多数会选择零散的时间和简洁的方式来交流信息,他们不愿意接受冗长的信息内容,譬如三节连堂的思政课。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利用新媒体平台选择形象生动且简练鲜明的报道形式来报道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从而达到积极控制舆论环境的效果,将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遭遇的瓶颈与原因分析
(一)无屏障性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引发主体意识的隐退,增加了信息监管的难度
主体意识的隐退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把关人”意识的缺失和受教者主体意识觉醒的有限性。“把关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者机构。”[4]403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时间无屏障性”“空间无屏障性”和“资讯无屏障性”的特点,因此大学生把引擎搜索当成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首要手段。但很多消极的言论和落后的思想等不确定且难以控制的信息都利用新媒体的途径肆无忌惮地传播,给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思想观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而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者因新媒体的冲击难以维持其“把关人”的权威地位,部分教育者过分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隐退到和学生绝对平等的地位,对各种无屏障性的信息不加选择处理和加工便传播给学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另外,新媒体信息传播因其双向的互动性使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得以加强,可以自由浏览、主动选择、平等互动虚拟世界中的各类信息。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主要在虚拟世界而非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他们仍会将自己定位为被动的受教育者,不愿意主动地在课堂上与老师交流而更愿意在网络中获取信息和知识,这样便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信息的监管增加了难度。
(二)虚互性的新媒体信息传播造成主体身份的迷失,影响了健康人格的塑造
手机短信、BBS论坛、QQ、微博、陌陌、飞信、微信等新媒体以明显的虚拟性和互动性使得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线日渐模糊,使得人们的认知水平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多以匿名或者化名方式进行交流的大学生在新媒体背景下表现真实坦率,交流顺畅自然,心理负担较轻,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技能却可能与虚拟世界中的交流技能差距甚大。而且虚拟世界中的个人言行难以规范,信息真实难以保证,角色转换难以协调,从而容易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自身真诚性的缺失和对他人真诚性的疑虑,极易陷入逃离“现实自我”并迷恋“虚拟自我”的混淆状态中,进而削弱大学生价值判断的水平,影响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三)时新性的新媒体传播技术暴露主体能力的缺失,降低了思想教育的成效
更新快速及时是新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作为教育主体之一且是最早接受、使用和推广新媒体的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认同感。但马尔库塞曾指出,科学技术的目的性及功利性使人失去了认识自我及超越现实的愿望与可能,从而成了“单向度的人。”[5]在各类信息以语言、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传播形式出现在大学生视野中的时代潮流下,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对新媒体有着很深的依赖性,而他们认知的独立性、思考的理智型和创造的自由性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剥夺。更为严重的是,海量的信息淹没了真正有用和有价值的信息,其中不少信息是“一些占有传播优势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增加他们(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任和认同等。”[6]141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因思维水平和经验认知的局限,容易片面主观地看待处理问题从而被错误信息蒙蔽。因此亟须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正确有效地引导其培养判断、鉴别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同样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在新媒体的挑战下,依旧存在着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缺乏、教育模式更新缓慢、新媒体技术水平有限、专业素养提升不全等问题。因此也亟须提高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果断前瞻地培养其熟练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适应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以开放性的新媒体技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动性
1.提升教育双主体的个体素养
身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中国梦”主题教育的关键承担者。要保证“中国梦”主题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的素养。”[7])教师应时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自觉学习最新的国家政策,主动接受多学科交叉的信息,正确选择适合学生的知识,从容应对理想信念教育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各项挑战。
其次,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者,都应加强主体自身的媒介素养。对于教育者而言,主动学习媒介知识,批判地接收有用的最新媒介信息,提高使用和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有利于在教育活动中凭借图文俱佳、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正处于认知活跃期的大学生,也只有通过提升媒介素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潮流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在老师的正确带领下学习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知识。基于此,高校可以在新闻院系中开设《媒介素养》课程,鼓励思政课老师和同学辅修相关知识。也可以将媒介素养课程的培训考核列入思想政治课教师任职考核培训制度中,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任职奖励。
2.创新思政理论课的教育形式
首先应舆情监控规避不实偏激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应鼓励思政课教师开通个人微博和微信,教师可在课前通过浏览学生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最新动态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在课上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有话大家谈”的人文关怀环节,鼓励学生将近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对时事政治的见解在上课分享,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出现认知偏差的部分予以疏导教育,有效引导并合理规避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教师应尽量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舆情动态,积极利用正向舆论的声音变“堵”为“疏”,最大程度减少负面影响。
其次,教师在课上可以议程设置来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展播各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纪录片加深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可度,也可以组织学生建立新闻小组,在课下收集各大报社关于“中国梦”内涵述评等理论材料和校园中师生实现“中国梦”的励志素材,在课上进行“课堂新闻联播”。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所在母校的资源优势,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进入思政课堂开展专题讲座解读“中国梦”,并在课后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的官方网站上精选时新优质的党团宣传部门的官网链接,开设“焦点议一议”BBS论坛,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的“相约中国梦,青春信仰行”电子刊物板块,与学生一同畅谈时事热点和校园生活,鼓励学生分享心得体会和生活感悟,以平等化的形式对学生媒介舆情进行开明的引导和正面的控制。教师在课下也可以通过QQ群共享、飞信群发、个人微博、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发布最新的思政课相关学习任务通知和理论学习材料,及时听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意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确保“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创新性的姿态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融。
3.改革思政理論课的考核内容
思政课可以考虑改革传统的笔试考核形式,通过与专题教学紧密结合来启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课程考核可以采取分期考核的形式,改变以往期末的一考为平时的多考,变单一的笔试为个性化考试。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学生在考前临时狂背复习资料的应试心态,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课程专题考核来督促学生转变学习观念,重视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真正有所收获。首先,按主题特点拟定不同的考核形式,如:参观革命遗址或参加党团知识讲座后在微博上以长微博的格式报告心得体会;学习理论知识后撰写学术论文上传至教学网盘互评互改;自主收集材料在微信朋友圈展现多媒体作品;课前预习Q群上的资料,课上完成知识点抢答等可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由期末考试的应试紧张状态转到平时的踏实轻松状态,保证学生对各主题知识点的深入理解,提高课堂的出勤率,确保以较全面的考核形式对个性各异、水平参差的学生进行培养。其次,分期考核不仅可以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也可以缓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立情绪,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分期考核由于利用了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且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育人的目标。
(二)以便捷性的新媒体技术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趣味性
1.美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美化校园环境可以让大学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与成长。高校应努力加强校园规划和景观建设,开设校园微博官网和微信公众帐号,发布建设美好校园环境的倡议公告;在微博及微信朋友圈中设置校园文化环境意见论坛及文化设施创意建设投票专区以尊重学生的主人翁话语权;以“最美梦想行”等比赛形式鼓励学生建设优美的宿舍区环境并呈现摄影和美拍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大学生在“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坚定梦想,怀揣爱校爱国情怀。
2.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对媒介使用的主动性,发挥大学生朋辈教育的便利性和大学生意见领袖的有效性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首先要鼓励大学生开创自媒体并组成“时事新闻述评团队”,让大学生自主搜索最新的时事新闻,在提升媒介素养的基础上去伪求精,整合海量信息,得出深度观点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出来。其次要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鼓励年龄特点、身份地位、兴趣爱好、思想层次相近的同辈群体通过“梦想基地”等校园自主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快速直接的信息对话和思想交流。最后,需要聚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五四红旗青年、自强之星、感动校园人物”等思想先进的学生意见领袖凭借自身较高的威望和较广的人际网在BBS论坛、Q群、微信群、飞信群等新媒体平台中积极参与网络对话,以榜样先行的形式号召更多的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
3.创新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将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新媒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以延伸校园文化功能,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走向。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微博红段子比赛,利用“配音秀”“唱吧”等软件功能收集关于理想信念主题的朗诵、演讲、歌舞作品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宣扬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通过组织“最美中国”为主题的微电影大赛、摄影大赛、宿舍文化节、微信朋友圈大赛等活动激励大学生关注校园环境建设,记录校园文化生活,提升精神品味;可以策划“寻访追梦人”活动,组织领导大学生通过访谈的形式寻找校园师生中追求中国梦的生动写实的榜样事例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在校园传媒平台上,将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以虚互性的新媒体技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1.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相互促进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常常会使大学生为了顾全自己的隐私而保留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新媒体技术凭借着虚拟性与互动性的特质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方式。大学生因为不必担心自己身份的暴露,从而更愿意向教育者和其他受教者敞开心扉,这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受传两者的心理距离,不仅让各个阶层、各种性格的受教者在同一时空里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调动起接受教育的主动参与性,提高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也能让理想信念教育者隐匿自己的身份,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受教育者的真实思想状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想取得实效性就必须结合时代的特点适时转换角度,以更加贴近学生思想与生活的就业指导来促进理想信念教育,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贯彻落实也可促进大学生就业方向精准性和就业水平长效性的提高。高校可以通过将“中国梦”主题教育贯穿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以丰富的线上及线下案例为大学生“发掘求职优势、明确求职目标、发现就职不足、提升就职能力”等职业规划提供参考;可以积极加强与社会实践基地的联系,努力建设教学、科研、就业相结合的实践运行机制,创建“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科研—就业一体微信平台二维码”,及时公布最新的教学资料、科研热点和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各高校的地方优势和学生的专业优势,可以通过组织辅导员、职业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师建设“心理作坊”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特殊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将此项目与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相结合,以此使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共赢。
2.理想信念教育与学习实践相互补充
要使大学生更好地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心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就要让校内外的学习实践活动与理想信念教育相互补充,以此推动大学生更快地走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可以考虑大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开展学习实践引导,在低年级,高校可以指导各院系基层党组织、各院系团委和学生会通过组织“烈士陵园扫墓”“参观博物馆”“重游革命路”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切身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情感认知,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在高年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挑战杯”等学术科技大赛、勤工助学保障项目、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学生西部服务、参军卫国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通过感悟各阶层中国人民的“个人梦”,进而不断深化对“国家梦”科学内涵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将个人梦同国家梦紧密结合,将梦想与实践紧密结合。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后,应注重成果展示及评选嘉奖,应将优秀的学习实践作品展示于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平台上并发起投票,努力发挥正能量作品的文化感召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顺应世界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
[2]戴刚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兰倩,李炳辉.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4]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李桂花,张媛媛.超越单向度的人——论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批判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2(7).
[6]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三聯书店,1992.
[7]张业安.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多维考察[J].体育学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