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琦
摘 要:高校大学生党员的特殊性,彰显出提高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的实效性是新时期对大学生党员教育提出的应然要求。文章分析部分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之现状,探讨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研究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实效性;应然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26-02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骨干,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充分认识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加强教育培养,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党员队伍活力,促进大学生党员健康成长。本文分析部分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之现状,探讨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研究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一、部分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之现状
部分大学生党员缺乏先锋模范意识。部分大学生党员“身先士卒”的先锋模范意识还不太明显,具体表现如下:一是部分大学生党员缺乏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的政治理论不深入、不全面。二是学习表率作用不突出。部分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便以一名党员自居,认为自己十分优秀,骄傲自满,从而放松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思想上不与时俱进,好逸恶劳,学习上成绩下降;在生活上,个别大学生党员不遵守校规校纪,出现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工作上,个别大学生党员心里存有“为同学们服务是班级干部或学生会干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的错误想法。三是党员标准模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较好地进行处理,无法真正践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单调乏味的教育内容引起负面情绪。如果教育内容不能切实考虑大学生党员的自身需求,不注重挖掘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是一味让大学生党员接受一些理论上的东西,走过场,搞形式,而忽略实践和本质上的东西,就可能导致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效用渐行渐远,起了相反作用。大学生党员若带着抵触的情绪参加党员教育活动,缺乏认同感,信息接收效果趋低,难以充分理解和运用知识,最终将导致教育活动的效果不理想。
教育方法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党员对专题讨论比较感兴趣,但有些党组织的党员教育方法常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专题讨论不太重视。教育方法没有切合大学生党员需要,缺乏吸引力,比较呆板枯燥,难与实践融为一体,导致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教育缺乏激励机制。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6%的党支部建立了激励机制,并起了良好的作用;20%的党支部建立了激励机制,只是不够完善,没有起到实际作用;30%的党支部有时会有临时性激励,但不具有连续性;34%的党支部则表示没有设立激励机制。可见,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激励体制还不够健全,这就导致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效率不高。
二、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
有些教育内容相对滞后。有些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一是部分教育内容较为空泛,夸大形式且不注重实质。这些过于抽象的内容不仅脱离大学生党员的实际生活,难以理解、把握和消化,而且也不能解决大学生党员的实际问题。二是有些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难以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动态,有的大学生党员对党员教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态度由热情变为漠视,影响了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性。
有些教育方法传统陈旧,形式单一。教育方法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目标、效果十分重要,是保证大学生党员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当前虽然改进了许多教育方法,但有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论与实践的天平失衡,重理论、轻实践,重单向灌输而轻双向沟通;过分重视理性教育,忽视情感教育,缺乏对大学生情感、心理和思想的了解与把握,大大降低大学生党员教育有效性。
教育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党员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运行机制应该包括决策、实施、评估、激励、反馈及保障等多个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对整体运行是否顺畅产生重要影响。当前,有的大学生党组织对教育机制建设重视不够、物力财力不足,缺乏建立健全教育运行机制的经验。如果缺乏系统规划,大学生党员教育就难以收集到准确、完整的信息,难以对教育活动做出正确决策、难以对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做出客观评价,更难以进行评估总结、反馈。总之,教育机制的有限性、不完善性,使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缺少一定的理性;教育内容脱离实际,使得教育对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简单应付;措施没有进一步贯彻落实,制约大学生党员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三、增进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实效性之应然选择
1. 更新观念,注重实效
更新观念。积极研究大学生党员教育在新时期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新要求,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首先,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防止对“走出去”的大学生党员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其次,强化服务意识。应与大学生党员保持密切联系,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的实际困难,使大学生党员能够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注重实效性。注重实效性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出发点及归宿。一是要因需施教。大学生党员教育要紧紧围绕党和学校、学院工作中心,将理想信念教育和实践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坚持教育内容与社会、学校发展需要相结合。二是要创新载体,拓宽教育層面。加快大学生党员教育载体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手机等大众传媒开展教育培训,鼓励党员利用微信等载体进行交流和互动,以此不断拓宽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增强时代感。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一些改变。大学生党员教育作为一项新思想工程,必须顺从时代和潮流的发展趋势,与各项新事物统一步伐,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时代感。从时代性出发,激发大学生党员关心时事、政事的热情和兴趣,关注大学生党员的生理、心理以及道德、法制教育,使大学生党员自身的时代感大大增强。
2. 丰富教育的内容
要丰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党员教育的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广大大学生党员能够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注重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党员的意识教育包括党员的主体意识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大学生党员的身份具有双重性质,要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党的生活中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注重加强党员的主体意识教育和党员的责任意识教育,能使大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党内事务,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优秀群体,他们更需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品质,能有较强的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现今的党员教育大多倾向于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时很少关注大学生党员内在的心理健康。如果不能对大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正确的分析,区别思想问题和心理因素,那么教育就会缺少实效性。
3. 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
单向传授与交流互动相结合。要注重教育对象的能动性,重视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判断能力,把单向传授和交流互动相结合。要将教育信息引向双向的、流动的互馈机制,将教育后的信息反馈给教育工作者,让教育者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是一种由外灌输、由内反省、内外结合的教育方法。党员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教育活动中既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注重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意识,将单一的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提高教育效果。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增强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支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均受影响。
显性教育与潜在影响相结合。显性教育能使教育对象受到深刻的影响,但容易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感受。潜在影响能使教育对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逐渐渗透间接发生作用,能够减少和避免教育对象的抵触心理,使大学生党员教育对教育对象有更大吸引力。因此,在注重教育内容丰富性的同时,还要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要将大学生党员教育与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相融合,增强教育的生动性,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在大学生党员发挥榜样作用的时候,惠及更多的普通大学生,共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4. 整合资源,完善机制
整合校内外资源。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把社会当成最大的校园,就会有许多教育资源可以利用。社会上有许多教育资源适合用来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比如红色旅游景点。这些资源能够激起大学生党员的爱国热情,弥补校内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性。
完善激励、保障、反馈机制。在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中,部分教育对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教育机制来加以引导。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提高这部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可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把大学生党员的追求引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激励与批评要相互结合,以激励为主,以批评为辅。
建立健全评估机制。一是注重量与质相结合。评估机制中需要一定量的评估,但如果忽视评估质量,这样的评估就失去意义。二是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动态的,党组织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抓紧。三是短期评估与长期评估相结合。短期评估效果易见,容易被人们重视,而长期评估,因为战线较长,费时费力,效果也具有潜伏性,容易受到冷落。
完善反馈机制。健全反馈机制和反馈网络,提升整个教育系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面对社会热点难点增多、矛盾错综复杂的新形势,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党员对教育活动的接受情况、心理状况,排除大学生党员存在的各种思想隐患。要严格遵守党支部自身的发展规律,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长期性、科学性的反馈目标,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陶好飞.关于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10).
[2]徐元玉.关于新时期高校党建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05).
[3]孔伟红.论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立[J].当代教育论坛,2007(04).
[4]秦丽萍.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研究,2008(23).
[5]陳伟祥.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
[6]沈壮海.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04).
[7]廖和平.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
[8]陈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内涵及评价依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