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祥
有关论文抄袭的话题近年来已经屡见不鲜。以往我们的聚焦点更多落在学术性更强的研究生论文抄袭上,而很少去关注本科毕业论文,国家的查重和检测也只是针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而像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这样的“小题”似乎不值得“大作”。而实际上,治理研究生学术抄袭之风,必须从作为源头的本科阶段开始,因为习惯若天性,养成如自然。(据《光明日报》)
一个人对学术的兴趣和态度往往是从本科时代开始萌芽和兴发的。本科阶段,课程开设量博、多、杂,老师授课风格和水平也参差、迥异,在这样的环境中,极易培育和酝酿出学术冲动和灵感。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是寻书求句,不是冥思默想,不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是打开百度谷歌或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或主题,下载一堆宏文高论,再巧施幻术,或更改语序,或增删转换,那么在日后的学术行为中,除了故伎重演、愈演愈烈外,还怎么可能为学术添砖加瓦呢 ?
毫无疑问,人们可以把这种恶劣的行为归咎于学生诚信的缺失。但是不要忽略和忘记一个显在的事实,那些参与答辩的老师们,他们在专业领域游刃多年,对毕业生的论文质量和“真伪”一望即知,根本无须借助什么检测软件,他们的专业造诣就是最先进、最可靠、最权威的检测软件!然而,面对自己学生的“大作”,一些老师的检测功能自我故障,任由一篇篇学术低劣品流进学术市场。这种失职行为,看似是出于同情学生学业的善举,实则是危害学生人格和成长的无意识“恶行”。因为学生通过这一事件,从中获得了某种作假抄袭的合法性暗示和默许,或者是一種默契,往后的路途中,他们一再试探和试验,竟惊喜地发现屡试不爽。这就是论文抄袭这一恶性循环在师生间的传播、繁衍机制。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让老师们先做好阻挡本科生抄袭论文之风的第一道篱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