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影
【摘要】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领导亿万中国人民众志成城,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追求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幸福的实践过程,即建设独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的实践过程。因此,从现代化的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探索现代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向纵深推进,是事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对深化现代化理论和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现代化;社会主义事业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56-03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队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都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循着这一认识方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员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寻找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这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特别是东方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成功运用和发展。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质就是中国非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理论,它的出发点就是要在新的世界历史环境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即人类社会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的一致,结合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探索出一条避免资本主义前途、实现社会主義前途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特别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设想,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观点,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7年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以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的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总结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科学地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道目标、战略、动力、机制、取向、价值追求、保障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现代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正如学界普遍认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与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实践日益结合,充当了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的法宝和理论武器,与此同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经验和教训被正确地总结、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最终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在此过程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实质上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具有同一性,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脉相承的。一言以蔽之,现代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放到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背景下,重新考量其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
三、现代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征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观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思想。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这一理论创造性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道路,即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扫除了中国发展道路的障碍,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广阔前景。
第二,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思想。
这些思想,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两个发展阶段观。毛泽东在读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经过后一个阶段,到了物质产品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二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观。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二是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并进一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四是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了积极探索。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体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五是对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作了科学的定位。毛泽东提出关于“二个世界”划分的重要思想,既是对大国形势的分析与把握,也是毛泽东发展观上世界眼光的体现。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及其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目标、战略、动力、机制和保障条件等等,勾画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而:
第一,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走白己的路,建设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并不抄照搬别国的模式,而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白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中国社会发展目标论:富强、民主和文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把争取我国经济的比较快增长与社会的全而进步统一起来。在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富强、民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二大要求与目标。邓小平反复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而且必须在追求经济比较快速度增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社会的全而进步。
第二,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战略论:分“二步走”、区域推进、科教兴国。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我国现实生产力的状况和特点出发,提出了分二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战略构想。同时,从我国生产力发展多层次、不平衡这一特点出发,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以及区域推进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等。
第四,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论: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一方而反复说明生产力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而又再一次强调社会主义的发展作为一个社会全而进步的综合体,作为一种现实的运动,不是哪一种社会要素的单独发展,也不是由哪一种社会动力单独作用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性上,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以生产力为原动力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社会要素交互作用的合力系统。
第五,中国社会发展机制论:稳定、协调、创新。
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社会稳定,就谈不上社会发展。无论是社会发展生产力,还是推动社会政治民主化、文化现代的进程,都需要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摆脱落后状态,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而,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建设。”“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协调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快捷、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前提。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一再强调:“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而的,各个方而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从这样的认识出发,邓小平强调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处理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二是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相互协调;二是经济政治的发展与科技教育发展相互协调;四是社会发展与人的观念变革相互协调。
创新是社会持久不衰地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创新,社会便陷入停滞不前。正因如此,邓小平极为重视中国社会发展的创新本质,其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路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目标创新,提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总体发展目标,“先富”到“共富”的中国现代化的最终发展目标,以及分“三步走”的阶段发展目标;二是动力创新,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力,通过制度创新——改革推动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开放科学技术是中国现代化的原动力,通过科技进步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第六,中国社会发展保障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而、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中国人民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全而进步的政治基础和根本保障。“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路线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當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及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和保障,就是“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加强与一切热爱和平、主持正义的国家与人民的团结,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形成和创立“二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坚持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又不断从新的实践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内容有:
第一,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江泽民多次强调: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按“二个代表”要求执政治国,就应该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放在首要和第一的位置上,并且贯穿于执政治国的全过程。
第二,强调全而、协调发展。针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处阶段存在比较突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江泽民多次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推进人的全而发展。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推动社会全而进步。
第二,提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二者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二个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四,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
第五,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关于全而发展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二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而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几方而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发展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要以实现人的全而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要把全而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而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四,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既相对独立,白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共同促进了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