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城市空间中的文化消费主义

2015-10-21 17:47魏颉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符号化消费主义

魏颉

【摘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化大生产,社会文化发生巨大转型,进入消费社会。随着消费主义在城市中的日益盛行,消费逻辑开始控制并主动去创造各种消费需求,不单单是在城市空间中进行消费,而是逐渐强有力地实现了对城市空间的改造和再创造。城市空间作为消费的空间的同时也成为消费商品本身。

【关键词】消费主义;空间生产;符号化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007-01

一、消費主义在城市中的盛行

在消费主义社会里,“物”与“物”的差异性——即“符号性”,已经成为具体商品被选择进行消费的主要目标,于是城市中特定的空间成为消费文化所青睐的场所。人们已经厌倦了工业化时代形成的毫无个性的、标准化“现代建筑”环境,反而将文化视为现代消费空间塑造出的符号,这几种表现为白六十年后西方国家普遍开始的内城更新运动,如时代纽约的苏荷区建设。在中国,则表现在近期以来,以上海新“新天地”为代表,诸如南京1912、宁波老外滩、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等一列近现代风貌的时尚消费区的涌现。这些发生在近现代历史地区的更新行动,不仅完成了对衰败地区物质环境的在改造、功能的再利用,还创造了一种跨越时空的现代消费场所,成为城市中现代甚至是前卫文化消费空间的代表场所,特别是与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景观的结合,呈现在近现代风貌区的空间载体上,并正在成为一场席卷全国的新空间现象。

二、消费空间中的“类迪斯尼化”

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已经不仅仅因为其实用性而被消费,由其带来的附加价值

即符号性,正成为商品被消费的主要目标。这种大规模的符号化物质商品、体验商品的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感知自身的基本态度。人们已经由简单的物质消费转为为更加注重精神的体验消费,消费者倾向于从商品或服务中寻找“使用价值”背后的符号象征意义,寻找某种只属于自己活着特定社会群体的“感觉体验”和“存在价值”,以满足“自我实现”的意识形态。

在消费型社会里,消费逻辑开始控制并主动去创造各种消费需求,进而强有力地控制对城市空间的改造和再创造。正如鲍曼所认为的,进入消费社会后“城市空间萎缩,传统的公共场所渐渐为消费场所代替”,纯粹的公共场所越来越需要被披上“文化”的符号并进入商业运作的领域,似乎只有如此才能得以实现生命的延续和再生。包亚明试图“借助现实的消费空间与文学文本追溯上海消费主义的文化经验和历史”,他敏锐地观察到“新天地项目在中国大范围内的扩张复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列费伏尔关于消费空间论断的例证一一新天地系列创造了令人目眩的融时尚、商业于一体的全球化景观,这一‘无地方性空间的生产模式的确立和复制,已经促成了一种强有力的空间消费文化机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扩散和繁殖。”①诸如当前盛行中国各地城市的“欧陆风情”“印象威尼斯”“田园风格”等楼盘概念,它们的意义已经不再是一些简单的时尚名称,事实上已经成为了特定消费取向的空间符号。

总之,我们今天的城市空间景观正在出现整体的“类迪斯尼化”——为了激发城市空间的商业活力、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城市规划设计中大量地运用了迪斯尼空间那种超越真实环境的“亦梦亦真”手法,运用包括传统历史场所遗存在内的那些能够勾起人们脉脉温情回忆和无限遐想的特定空间元素、文化符号,然后加上现代商业形象、内容的包装和运营,将整个城市建构成了一个各种文化场景、异域景观相交错的“类迪斯尼空间”。

三、被符号化的消费空间

在消费空间的生产中,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动力,甚至成为创造消费需求的一个媒介。在这里,文化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意义和真实性,甚至发生了时空错位。文化从一种虚无的追求走向了物化的、大众化的现实,并且融入了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中一一特定的文化载体创造并设定了空间,空间同时塑造了新的文化形式。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中,重塑甚至是新造的“近代历史空间”与其背后所传扬的风花雪月般的“往事”,在人们的记忆怀旧中实现了碰撞和对接(“昨天,明天,相会与今天”——上海新天地的宣传语),它进而被物化为各种消费型的商业空间并激发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城市规划师与建筑设计师在商家的授意下,意图利用“象征性的”“符号化的”“梦幻的”“超现实的”形象设计手法,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泥潭中暂时抽身出来,在城市空间中实习超现实的“温柔之乡”。在符号的应用上,设计师将从传统建筑中提取的元素“涂抹”“悬挂”到新建筑的脸上和身上;在氛围的塑造上,各种熟悉的象征性符号、色彩被经常应用,小雕塑、坐凳等符号被恰当的安置在适宜的地点和时间点,完美的呈现出“体验性设计”的理念。②

四、结语

总之,现代消费主义鼓吹文化消费、体验消费,打造出的“近代风貌区”因为其特定的文化底蕴而被商业资本所看重,并因而演变成一个整体符号化了的消费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人们不仅在白觉地消费商品、服务,也在不自觉地消费着这种被商家主观创造出的“文化”,消费着一个被符号化了的空间。

注释:

①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J].学识月刊,2006(5)

②罗小未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的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第十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李欧梵.上海摩登[M]毛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符号化消费主义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人造凶猛
最高衣橱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浅议老字号的品牌传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究
社交媒体受众商品化的两种路径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