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兴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浙江近百个村落调研考察,汇总目前新农村融入社会服务体系的主要问题的表现,通过揭示表象,深入分析新农村融入社会服务体系的主要问题,为国内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社会服务体系;空心化;村庄规划;公共服务均等化
1.空心村和老龄化问题
中国自 20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尤其是大规模向城市转移日趋活跃,并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农村中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庄建设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的“空心化”。应当承认,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社会现象,对城市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农村劳动力“空心化”,也给农村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不利于城乡和谐发展。
2.规划落地难
(1)村庄规划的城乡统筹及体系框架问题
由于城乡“二元化”体制的长期存在,重城市发展轻乡村建设,我国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办法及相关标准方面己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框架,而村庄规划则显薄弱,尚未形成自身独立、完整的理论框架、编制方法及指标体系,所以村庄规划不得不参照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及技术指标。但由于城市与乡村在经济职能、人口规模、生态环境、社会系统、行政级别、空间尺度、建筑形式、生活习惯及民风习俗等要素方面差异巨大,所以它们的规划要素必然也不一样,如果村庄规划体系建设过多地参照城市规划的体系模式,无视乡村历史、规模、布局等传统特点,必然会导致村庄规划不符合农村实际、可实施性差。
(2)村庄规划对农村用地空间的统筹及“两规”协调问题
①农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用地空间缺乏统筹规划。由于受农民“建了新村不拆旧村、多占用地”的小农意识影响,目前我国农村“一户多宅”的情况普遍存在,空心村数量众多,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在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口益加大,但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国土政策的影响,且农村建房缺乏适合的管理办法,农村零星住宅建设的审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农民改善生活环境和婚娶分户的迫切需求现实存在,导致农民占用农田、路边等非建设用地加建、抢建现象严重,农村建房布局凌乱,对土地资源的浪费较大。
②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对建设用地的安排不一致。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村庄规划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镇、街)分别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两规”编制缺乏充分的协调和衔接,经常在实施中出现两者互相矛盾的情况:城乡规划划定为不适宜建设的用地,在土地利用規划中为常为建设用地;城乡规划划定为农村新增建设用地或经济发展用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常为农保地;或者城规的建设用地规模超过了土规的建设用地范围,两者的不协调导致了规划选址无法实施。
(3)村庄规划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导问题
①规划缺乏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引导。有些地方领导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抱着快出成效、急功近利的想法,以为搞大拆大建,或者把房子外立面粉刷一下,搞好环境卫生,就叫做新农村建设,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村庄规划往往只侧重于村容村貌整治,而忽视了对农村的产业引导,没有经济发展的带动,必然导致农民缺乏实施规划的持续动力。
②技术手段单一化。目前许多村庄规划仍然强调机械化的空间布局,村庄规划缺乏对村庄经济和社会状态的考虑,未能将市场经济手段有效地运用到村庄建设管理中;或者单纯地用村庄的空间布局作为村庄建设的远期目标和实施手段,即将规划的目标以及手段方式合二为一,造成了村庄规划科学性的缺失,增加了村庄规划的不可实施性。
3.产业经济薄弱
(1)由于村镇本身对产业规划的能力有限和资金缺乏,对村镇的产业布局能力水平薄弱,缺少跳开村镇格局和产业引导的能力和实力。
(2)农业副业化现象出现,极大损害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我国的粮食安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耕地因缺少劳动力而可能粗放经营,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明显负面影响,“省事田”“懒人田”随处可见; 由于老人和小孩本身对粮食需求较少,部分农村人口自备口粮数量在下降,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压力; 农村留守的劳动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连续增产后有的地方出现了放松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倾向; 更为直接的一个原因是,随着农资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种粮成本将逐步上升,相对于在城市务工收入,种田收入成本逐步增大,收入却相应缩减,理性的小农抛开粮食种植而外出务工。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农业副业化现象出现。
4.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在现实中,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均问题。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难以实现“国民待遇”。在医疗卫生、义务教育方面,城市配备了更多优秀人才、配置了更优质的设备,服务质量和数量都比农村的高。如新农合有关报销的规定与城镇居民、公务员有较大差距;基础养老金、最低保障金城乡居民也有较大的数量差异,农村居民低保金为每人236元/月,而城镇居民低保金为每人392元/月;农村居民也无法与城镇居民一样拥有失业保险和婚育保险等。在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方面,城市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公路、厕所、垃圾处理站、供水及排水工程等。因此,农村居民在生活环境、生活保障等各方面还是很缺失的,这也是造成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5.科技意识不足
农村低技能化现象突出。在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 7 年,近5 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 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 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 11.62%,大专以上只有0.5%。与城市教育有巨大差距,这其中绝大多数为老年人口,稍微有点知识背景的年轻人都倾向于迁移到城市中发展(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大多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文盲,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发展需要,而且缺乏对先进生产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年轻力量过度流失,老年户、农盲年轻人不断增加,必然导致新农村建设后继乏人,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国内由于土地制度、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农业技术下乡等屏障,造成大农业的发展滞缓。一方面缺少农业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平台与农民沟通桥梁的搭建,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农民自身的科技素质和科技认知能力。目前调研的所有村落当中,虽然网络都通到了村落,但是农民对于科技提升农业和改变耕种方式,都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网络的功能还仅仅限于娱乐、通讯方面,在改变农耕方式上还没起到效果。
7.总结
新农村建设融入社会服务体系的所面临的问题,需要结合政府、基层管理者、社会组织、企业、农民等力量,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创新服务供给、建立社会组织,以及在规划引导、土地流转、产业植入、农业现代化、文化提升上建立积极的机制,根据农村自己的特色进行不同形式的提升,通过政府建设撬动杠杆使得农村改善或者创造自我造血功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收入,使得农村留得住人,发展农村。
参考文献
【1】 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 , (8).
【2】 荣耀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J].中国农业信息 ,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