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空心化的治理之道

2018-08-28 11:42于水
群众 2018年14期
关键词:空心化村庄人口

于水

村庄空心化现象,是乡村振兴中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其基本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口离开家乡进入城市,撂荒的耕地多了,闲置的宅基地也多了。事实上,农村的空心化不仅仅是人口的空心化,还有土地、产业、公共基础设施的空心化。

作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村庄空心化的表现方式也随着地域、经济等不同而多种多样。一般认为,“空心化”问题是由于农村人口“空心化”而导致的一系列农村问题,而人口“空心化”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外流。正是由于农村人口的持续外流引发了六个方面的村庄空心化,分别为人口、土地、公共服务、基层组织、产业、文化的空心化,按照社会、经济、文化的思路可以归纳为三个维度,即社区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文化空心化。村庄空心化属于城市化的副产品,要正视村庄空心化过程中所滋生的土地荒芜化、宅基地空置化、基层治理空洞化等问题。

其实,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村庄“空心化”,并积累形成了一些治理经验,这集中在村镇规划和农村发展方面。一是城乡均衡型农村发展。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与1932年莱特提出的“区域统一体”理论等都是谋求城乡均衡协调推动农村发展。实践上,20世纪60—70年代德国的城乡等值化运动,70年代日本针对农村“过疏化”的村镇综合建设,以及80年代美国的“都市化村庄”建设等都为村庄空心化治理积累了经验。二是非均衡型农村发展。如1955年弗尔德曼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以及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强调通过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发展带动农村发展;1964年舒尔茨提出,加强农业的现代要素投入和促进农村综合发展;20世纪70年代韩国的“新村运动”,以及印度的“乡村综合开发运动”,都是缓解乡村贫困、化解村庄空心化的探索与实践。

“村庄空心化”的治理涉及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关键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其中一条底线就是不能破坏社会平衡,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因此,要把握相关利益群体的诉求,制定平衡各方利益的政策措施,激发各方参与治理行动的积极性。同时,村庄空心化带来土地抛荒、留守家庭、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要将国家治理目标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诉求结合起来,充分实施好各项战略举措,以及农补、农机补、医疗保险、低保等各种政策惠民便民政策。

從未来看,治理农村“空心化”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契机。农民房屋闲置、大量耕地需要流转,为商业资本下乡、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较大空间,也为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提供了难得机遇。同时,也势必会促进村落布局的优化调整。目前,苏北地区农村群众住房水平普遍不高,要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四化”同步发展出发,推进苏北地区农村群众按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真正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进而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宅基地“三权分置”的重大制度安排,为承接资本、人力、技术等要素返乡下乡创造条件,有助于减轻农村人口空心化,实现公共服务完善化、产业充实化等。

猜你喜欢
空心化村庄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人口最少的国家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