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英
摘 要 重庆市云阳县紧紧抓住绿化长江柑橘带建设的有利时机,新发展优质晚熟柑橘0.8万hm2,在政府主导的管护期结束后,管护工作如何实现转型发展。通过深入柑橘产业基地乡镇调研,总结出了合作社统管等7种经营发展模式,并从组织领导、完善设施和政策配套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推进云阳县柑橘产业管护转型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柑橘产业;转型发展;发展模式;建议;重庆市云阳县
中图分类号:S66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8-058-02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1110.0943.008.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10 9:43:00
重庆市云阳县柑橘产业紧紧抓住长江两岸绿化的有利时机,从2011年起新发展晚熟柑橘0.8万hm2。近3年来,在云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各乡镇、村及专业合作社逐步加大了柑橘果园管护力度,幼树抚育生长状态总体倾好,但由于管护水平参差不齐、幼树长势仍不均衡。随着政府主导下3年管护期(简称前三年)的即将结束,在正式投产前仍有2~3年由果农自管的后期抚育管护(简称后三年)。
为此,通过深入云阳县柑橘基地乡镇,通过召开院坝会和走访果农,对柑橘产业转型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从实地走访的情况看,前三年管护效果好即将投产的果园、果户自管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统管的果园积极性高,但有的也存在“等、靠、要”思想,表现出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柑橘的后期抚育管护,事关农民增收和产业成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做好方案,确保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 主要发展模式
通过调研,认为柑橘管护转型核心在管、重点在统、难点在资金、基础在专业合作社、关键在人(干部要下大力引导转型,群众要切实转变观念)。在柑橘管护转型发展上,各地应因地制宜,选择发展合作社统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委托代管、流转承包、股份专业合作社统管、自主管护和职业农民管护等模式,走好适合当地实际的柑橘产业转型发展路子。
1.1 合作社统管
针对有能力有意愿的果农,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柑橘种植户加入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采取统分结合的管护机制,为果农“统一提供物资、统一提供技术”,“分户出资”,“统一作业或分户作业”,资金来源为果农出资投劳、一事一议集体自筹、市场融资及其他渠道资金投入。此模式适宜于干部能力强、群众自觉性高、有后续资金保障的基地村柑橘幼树后期抚育管护和成年树管护。
1.2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统管
龙头企业为专业合作社提供肥料、农药等物化投资,由专业合作社和果农负责投劳或劳务支出,政府可为企业提供贷款贴息等支持,果园投产后由企业负责按保护价兜底,产地市场价收购,并从果农收入中首先抵扣回收企业前期投资成本。此模式适宜幼树后期管护和成年树的统管经营,由企业负责融资、技术和市场,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实施管理。此模式既解决了果农资金、技术和市场问题,又降低了企业流转承包和劳务成本高的风险。但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农户须有较长合作期限。
1.3 委托代管
针对全家外出果农或无能力管护果农,在村民委员会或专业合作社的引导下,将幼树或结果树委托给他人代为管护,树权不变,双方约定在扣除管护成本后收益按比例分配。村民委员会或专业合作社须采取村规民约和一事一议方式予以监督约束。此模式可以就近有效解决果园失管、弃管问题。但是,因违约以及管护失败导致的矛盾风险较为突出。
1.4 流转承包
由企业或大户按柑橘株数流转果园,流转价格双方约定,流转期限原则上以土地承包期限为准。此模式适宜于龙头企业6.67~33.33 hm2规模的示范园建设,以及大户就近流转2.00~6.67 hm2较小规模果园。龙头企业示范园管理方便,标准化、组织化程度较高,能有效提高果实的商品性,市场竞争力较强,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大户流转经营方式相对灵活,季节性务工压力较少,能较好的执行管护技术方案,再加上乡情、亲情、友情,流转成本相对可能较低,也能有效避免投产后的利益差异性分配带来的诸多矛盾。在建园规模大、土地流转价格高的情况下,由于前期投入成本压力大,对大规模流转承包经营的业主有较大局限性和较高风险。
1.5 股份专业合作社统管
果农以果园(柑橘株树)入股,由专业合作社负责统一管护经营,扣除成本后,收益按约定比例分配。此模式作为云阳县柑橘产业转型发展的一种主推模式,不论是管护或是销售,都是带领果农增收致富,特别是柑橘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种较好模式。
1.6 自主管护
果农户自主管护经营果园。此模式适宜于幼树生长较好和成年树,有生产能力和管护意愿的果农。但专业合作社应积极给予技术和市场服务,乡镇、村要做好服务和监督。
1.7 职业农民管护
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对果园劳务进行承包,成为“职业农民”,其收益通过工资兜底并与产出效益直接挂钩。重庆中韵果业公司的具体做法是将果园按3.33 hm2为1个单元,拆分成若干个管理单元,然后将一个单元的全年劳务(不含采摘果子)和管理职责承包给1个“职业农民”,公司负责统一的技术指导,果子成熟后公司按照一般果0.4元/kg、一级果(果形正、表面光滑、果实横径60 mm以上)0.8元/kg的价格向“职业农民”进行收购,其卖果收益为“职业农民”的全年收益。在果子成熟前公司按1200元/月垫付工资,果子成熟后在“职业农民”卖果收益中扣除,若遇冰雹、干旱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减产、绝收,垫付工资转为“职业农民”的保底收益。2013年职业农民收入最高达到年收入4万元,最低的也有2.5万元。此模式适宜于有一定规模的业主对果园实行有效管护。
2 对策与建议
2.1 强化组织领导
发展柑橘主导产业要始终坚持“目标不变、班子不散、力度不减”,各级务必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柑橘转型发展是必经之路,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克难攻坚是县乡村三级的职责,柑橘基地乡镇要做到有主要领导亲自抓,进一步激发各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发展柑橘的热情,进一步培育柑橘产业的技术“土专家”和产业带头人,保持好柑橘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新栽植的0.8万hm2晚熟柑橘幼树正处于后三年过渡的关键期,面临着有效管护的严竣考验,要深刻认识后期抚育管护对柑橘产业发展保规模、上效益的重要性。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提炼总结和运用好适合山地果园转型发展的新模式。
2.2 做好群眾工作
柑橘产业转型发展,提高果农的积极性是关键。发展柑橘产业的落脚点就是果农增收,因此果农的态度是产业发展的根本。转变果农观念,帮助果农从“要我管”到“我要管”转变,乡镇村干部需做大量扎实的工作去教育引导果农、鼓励果农,增强其发展柑橘产业的主动性。
2.3 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涉农项目投入机制,打破条块间的壁垒,按照项目围绕产业走的总体要求,在条件较好的柑橘基地,进行水、路、池、沟等基础设施配套,多修产业路和产业池,提高园区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2.4 加大政策支持
(1)争取将绿化长江柑橘带纳入退耕还林政策予以支持,在投产前的过渡期管护上再扶持2~3年;(2)整合资源设立柑橘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柑橘园区基础设施和商品化处理、冷链、果园机械化、病害防控的配套投入,给予农业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适当补助或贷款贴息等扶持;(3)扎实开展柑橘保险;(4)简化程序,推动果需物资集中直采,保证质量,降低成本;(5)制定出台较为灵活的土地政策,推动土地流转;(6)支持鼓励村民委员会采取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好柑橘产业发展中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