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以爽
摘要: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抗日救亡。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国民党由反苏转向反日、国共两党斗而不破都是由于日本侵华所导致的。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不是三民主义。
关键词:抗战 国民党 共产党 合作 政治基础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重新进行合作,必然具有合作的政治基础。以往的研究对此或者简单地说是抗日救亡;或者将三民主义作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或语焉不详。实际上,抗日救亡才是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仔细分析这一问题,不仅对于正确认识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和抗日战争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今天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而实现国家统一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日救亡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日本的侵华。第二次国共合作前,国共两党为了争夺中国的领导权展开了你死我活的长达十年的内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于共产党来说,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在南方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几乎丧失殆尽,革命重心不得不转到了贫穷的陕北地区,但却到达了抗日前线。对于国民党来说,则消耗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和精力,内政建设受到牵制,执政基础受到销蚀,对于日本的入侵不得不一再退让,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日本侵占东北后,得寸进尺,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此时的国民党已经迫使共产党革命势力远离其统治中心,西南各省陆续归顺中央,内部基本稳定,国内抗战呼声日益高涨,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更是使蒋介石感受到压力。国民党开始调整对共产党的政策,由军事解决转向为政治解决。共产党在共产国际左倾错误影响大大减少,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影响下,鉴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开始调整政策。《八一宣言》的发表,瓦窑堡会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制定,标志着共产党开始将对日政策作为工作的重点。其对国民党的政策也由反蒋抗日到抗日反蒋,再到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共产党开始将在国民党占绝对优势地位的蒋介石势力作为抗日的主要联合对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特别是日本全面侵华后,国共两党政治谈判明显加快。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公布《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国共两党的生死之战之所以停止,关键是日本的入侵所造成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国民党由反苏转向抗日是因为日本侵华。在形式上完成中国统一后,国民党所面对的最主要的外国威胁是日本和苏联。日本的侵略虽然非常严重,但在张学良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而一时没有代理人的情况下,不得不直接出兵侵略中国,其对中国的危害世人皆知,是一眼就能看出的摆在明处的民族敌人,且日本出兵侵占的东北、华北地区,本来就不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危害不到国民党的核心。而苏联则躲在背后,通过输出革命、支持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而成为背后的主要的敌人。在国民党看来,苏联利用中国的困境,不仅对新疆加紧渗透、扩张,对外蒙古加强控制,而且在组织上是共产党的领导者。共产党则按照苏联的模式,拥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具有和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主流资本主义文化不同的意识形态,奋斗目标是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对于夺取全国政权不久的国民党来说,共产党是自己的最大威胁,共产党背后的苏联则是最大的外敌。苏联的威胁远大于日本的威胁。在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致反苏的背景下,国民党认为日本的主要敌人是苏联,日本进攻中国是为了反苏。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两害相权取其轻,对日本的侵略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将苏联看作是国民政府的头号敌人。
日本无止境的入侵,迫使国民党调整自己的对苏政策。华北事变前后,国民党开始和苏联接触谈判,既希望中苏合作,对抗日本,也希望通过改善与苏联的关系,解决共产党问题。日本侵华也损害了苏联在远东的利益。苏联在世界法西斯势力崛起、国际反苏的背景下,也开始调整内外政策,摆脱外交困局。共产国际也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苏联对中国新疆、外蒙古的扩张有所收敛。中苏在抗日问题上具有了共同利益。在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解决因经济危机而引起的国内问题无力东顾的情况下,为了抗日,国民党不再将苏联作为主要敌人,开始联苏对日。
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斗而不破的原因是日本侵华。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矛盾和磨擦不断,甚至发生严重的军事冲突,但斗而不破,合作共存。苏联则对中国抗战予以支持,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也派出人员直接参战;同时,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防止日本进攻苏联,共产国际甚至要求共产党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全面服从国民党的领导。在国共两党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施加影响,防止国共两党关系破裂。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更加需要中国,也更不愿看到中国出现内战,以防止自身遭到日德两面夹击,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国也不希望中国陷入内战。共产党虽曾将国民党制造的反共磨擦视为国民党降日的开始,但在日军仍旧对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国民党对共产党问题个案处理的情况下,很快予以纠正,认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仍旧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在有理有利有节反对国民党的原则下,也采取措施,缓和国共紧张关系,维护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抗战结束、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矛盾迅速取代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最终导致合作破裂,大规模内战爆发。
二、三民主义不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在国民党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仅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而且应该是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三民主义没有新旧之分,只有不断发展完善。而在共产党看来,三民主义具有新旧之分。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合作之后的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已经变成蒋记三民主义,是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背叛。第二次合作时,共产党所主张的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与国民党所理解的三民主义具有根本的区别。國民党却垄断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将三民主义作为为国民党一党专政服务,消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统一全国人民思想的工具。因此,将三民主义作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日本对中国侵略所导致的民族危机,使国共两党毅然放弃历史的恩怨,走上合作的道路。正是日本无止境的侵华,使国民党将日本而不是苏联作为最主要的民族敌人。正是由于日本侵华所造成的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抗战期间的主要矛盾,才使国共两党虽有矛盾和冲突,但仍旧合作对日。抗日救亡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