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 曲蓉蓉
摘要:当前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各方说法不一,一直没有公认的定义,使得高职人才培养的理论滞后于实践。本文结合教育界和理论界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探讨,提出本文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阐述,而且认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构成中应包含一个涵盖学校,企业,学生的广泛的双向交流沟通平台。
关键词:高职 人才培养 内涵 构成
一、研究的意义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核心问题,然而,关于其内涵一直没有公认定义,导致现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思路不清,定位不准,理论滞后于实践。所以,本文力图通过研究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其构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执行程序,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教育界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
教育界一般从总体上对此进行描述。如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中,将此定义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①。教育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定,集中体现了高职学校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育理念。2005年,原教育部长周济在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就业为导向,实现三个转变。此后11月,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也曾对人才培养模式做过简明的概括: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②。应该说,教育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从各个侧面进行了阐述,但是与理论界相比,教育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描述相对比较笼统,实施起来也比较难把握。
2.理论界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
理论界更注重分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里面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和具体。刘力教授主编的《高职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新探》一书中,认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它应该满足一定的准则,让人可以按照这个准则容易的执行,它有几层涵义:① 必须有一定的人才培养思想才能发生人才培养模式;② 人才培养模式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一般而言,指导思想不一样,人才培养模式就会不同。③ 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能够让人效仿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执行程序。④ 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一定的规范。赵计平教授则在《三位一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案例》一书中,提出了构建三位一体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三位一体”就是要实现“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三者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给出了该培养模式
3.本文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观点
结合教育界和理论界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描述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对不同的高职院校可以相异的指导思想,其表现形式也可有很多种,但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能够让人效仿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执行程序,即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是“纸上谈兵”。
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上节已经谈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包涵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五个方面,这也是高职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其中,培养目标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首先解决的问题,对高职教育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创造力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内容要解决怎么来培养人的问题,现在我国高职院校广泛采用了“技能证书+学历证书”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在实施中需要注意如何创设更好的条件来扩大学生自主性,保证学生毕业后有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机会。
培养手段就是要解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对高职教育,无外乎两种方式,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针对不同的专业,就需要学校具体考虑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时间比例的分配,一般而言,实践性教学环节必须达到30周及以上。
培养制度是保证人才培养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学生行为规范、学校日常规章制度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高职院校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协调课堂教学或专业学习与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每个专业需要各自做出调整。
培养评价是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所进行的评价工作,一般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考察;动手能力的考察。基本知识和理论考察可通过口试、笔试等方式完成,而动手能力则需真刀真枪,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另外,培养评价也是对高职学校培养质量进行反馈的较好环节,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能够更好的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此外,高职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那就是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故高职人才培养还需要与企业界展开广泛的合作,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涉及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个层面,如图3-2所示,学校与学校,企业与企业,学生与学生都需要有一个广泛交流的双向沟通平台。
注释:
①教育部. 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汇编,1998.
②魏所康. 培养模式论[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4-2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汇编,1998.
[2]魏所康. 培养模式论[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4-25.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刘华利.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04).
[5]张琛,刘加宁,等.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