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卢艳萍
【摘要】基于本科课程《家庭教育指导》的学科性质特点、课程目标要求以及当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资源拓展等方面进行改革,结合教改成效,探索以实践为核心的本科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思路。
【关键词】实践 家庭教育指导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1-02
一、课程改革背景
首先,随着教育理念更新和人才市场需要变化,高校对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及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掌握深广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以实践为先导合理统整设计教学;其次,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教育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家庭教育指导》的教学过程须关注家庭教育热点,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家庭教育情景中去;最后,传统家庭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处于单向传输状态,学生走出课堂,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很少,对家长教育困惑不清晰。理论与实际脱离,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及依据理论分析家庭教育问题。
二、《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改革思路及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注重创新,突显家庭教育热点问题
以实践为先导的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紧贴生活中突出的家庭教育问题。一方面,注重理论创新性,涉及家庭教育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家庭教育原则方法,探析人生不同时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途径;不仅研究正常家庭教育问题,还对特殊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和流动儿童家庭等)进行论述,从全球化视觉审视家庭教育未来走向。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指导性,将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自身经验、社区家庭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二)教学方法——注重应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应避免纯理论的讲授方式,注重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引导鼓励学生融入课堂。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实际,采取讲授、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情景剧创编演绎和社会实践等方法。其中,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为主,实际操作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情景剧和社区考查为主。
(三)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灵活,综合运用多种组织形式
本课将综合运用三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人学习),集体教学主要用于教师集中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到学校做家庭教育讲座时的集中聆听;小组合作用于情景剧创编演绎、主题讨论活动和社区家庭教育考查中;个人学习用于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独立思考和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
(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注重直观,妙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充分展现,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现实性。比如,在讲解离异家庭问题时呈现《超级育儿师》中讲述一位绵阳单亲妈妈独立抚养孩子,面临与祖辈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情感疏远以及祖辈与母辈教育理念不同等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学生能更全面直观地了解一个家庭,学习育儿师的指导策略。
(五)课程和教学资源拓展——注重综合,充分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综合采用多本教材的优势编排教材,拟定教师用书和学生课外参考用书;推荐中国家庭教育网;加入微信平台“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新东方家庭教育”和“开心妈妈家庭教育”等;图书馆和系资料室购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书籍和期刊杂志硕博论文;刻录和复制家庭教育相关视频和电影,方便学生课前和课后的自主性学习。
(六)考核和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结合动态课堂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
尝试建构式评价法,结合动态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是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和理论成绩的综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社区家庭考查和案例汇集分析占20%、家庭情景剧创编制作演绎自评互评师评占30%。期末考试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采用一小时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涵盖教材各章基本知识点,涉及家庭教育问题的综合性案例分析,以便学生深层次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课程改革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方面,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短,应合理分配课程理论教学、学生讨论分析、学生家庭情景剧创编演绎及社区考查的时间;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尽可能融入当下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合理调控课堂氛围,将学生积极性激发出来,对案例及情景剧演绎效果进行充分评析。学生方面,如何结合当前家庭教育的熱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案例进行有效评析,发挥团队合作、积极思索和勇于实践沟通。
参考文献:
[1]臧振力.高等职业院校《家庭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 02).
[2]林小英,陈向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声音——教师和学生对大学本科课程的看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2(04).
[3]蔡岳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4]杨宝中.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张涛(1987-)女,四川都江堰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家庭教育。
通讯作者:卢艳萍(1986-)女,四川眉山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