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选修课,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土壤与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重点介绍了本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形式等改革情况,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 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14-01
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是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选修课程。在西部大开发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课程主要围绕区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在结合宁夏土壤资源及气候特征的基础上,介绍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下土壤资源退化所产生的土壤荒漠化、盐渍化、碱化、沙化、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防治的综合技术措施等,并解决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西北地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是土壤改良学与水土保持学的交叉课程,该课程涉及土壤学、土壤肥料学、土壤地理学等课程内容,结构复杂,理论性强,学生需要掌握各方面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现如今土壤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而本课程教材的更新速率相对较慢,教学内容多,且无合适教材。且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在教学内容设置、实习与实践教学等环节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相关探讨,以期为更好地开展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课程的教学服务。
1.教学内容改革
1.1 教学内容和结构调整
由于《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课程属交叉课程,土壤改良学的授课重点内容包括土壤改良与培肥的基本内容与关系、中低产田土的改良与培肥;而水土保持学的授课重点内容包括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及相关水土保持措施等。这些内容安排仅考虑到单一课程的教学内容,但针对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这门交叉课程来说还远远不够。为此我们根据本专业教学大纲,自编了《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学讲义》。《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讲义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土壤改良部分;第二部分为水土保持部分。土壤改良学与水土保持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该课程必须掌握的内容,相关重要概念在教材中应清晰、明确,使学生在听课时有所侧重,教师讲解时可围绕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授课时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中低产田土壤内容时应补充与宁夏本地相关土壤类型的内容,如:风沙土、设施土壤、盐碱土、黄土等,对红壤土、荒漠土、紫色土等可让学生适当了解。
1.2 拓宽授课知识的深度及广度
近年来,由于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日趋严峻。应适当补充介绍一些土壤与环境方面的经典事例,如“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事件”、“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事件等。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在选择授课内容时除兼顾系统全面外,更要重点突出,即授课内容要包含土壤改良及水土保持的基本内容,又要在有限课时内突出土壤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把热点话题与专业知识紧密靠拢,与学生就业产生关联,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1.3 引入科研项目及学科前沿研究
为使教学内容与先进科学理论和技术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增强内容的新颖性。如在讲授土壤改良措施时可适当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在讲授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內容时可引入相关水土保持方面的学术会议,介绍国内各科研院所在水土保持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相关成果,可吸引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或自主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笔者认为,在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应改变传统板书为主的教学模式,采取“多媒体教学+参观实习+实践教学”等模式,运用多手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2.1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基础媒介,而图形“声音”动画等是现代多媒体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在授课过程中可播放一些与本课程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成果,这会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创造力[2]。将诸多元素与与课件内容有机结合,可加强信息直观性,增加课堂活跃度,从而强化教学效果[3]。在讲授改良一些障碍性土壤时,以播放影像资料的形式来展示土壤改良技术与水土保持效果,更能震撼学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专题设置与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选择部分章节设置专题,将学生分组针对专题以小组完成大作业的形式进行课堂报告,然后各小组进行互评。也可针对当前出现的土壤污染与环境保护等热点话题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宁夏不同区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参观了解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的分类、分布特征、 盐碱地改良、中低产田改造及风沙土改良、土壤重金属污染改良及宁南山区水土流失状况,结合现场讲解,使学生了解土地退化的现状原因和防治对策。此外,还可利用“开放实验室”承担一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3 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方式应加重对学习过程质量的考核,适当降低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可调整为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听课、课堂讨论及回答问题、作业完成与否、参与和完成小组作业以及实践教学情况等。课堂考勤与课堂表现占70分,作业成绩占30分。综合成绩=平时成绩+考核成绩。卷面笔试内容应该灵活。考核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等内容是基础,可深化对重要原理的理解,另辅以事例分析等考核内容,全面考核学生学习质量。
3.总结
通过对本课程的实践与改革,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不断完善《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自编讲义,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仍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还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真顺,李志国. 农学专业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新课程研究(旬刊), 2010, (10): 85-86.
[2]潘茉兰.农学专业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榆林学院学报,2014,(02): 81-83.
[3]曹福.《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08): 24-25.
作者简介:
侯贤清(1981-),男,河南商丘人,宁夏大学农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土壤培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