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绍华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74-02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卷,不管是全国卷还是各省自主命题卷,都采用了大量的区域图,如最近三年全国新课标文综Ι卷平均采用了10幅图表,福建文综卷平均也采用了10幅图表,可见地理高考试卷是无图不成题,即使是无图也要考图。所以,地图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我们地理课堂教学的核心。
一、训练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地图内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如何把地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出来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头疼的。如:“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据图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的描述往往是词不达意,很难准确表达出来。而这类问题最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高考命题者的最爱,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下面以“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为例来讲一讲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我先给出描述地形特征的要点:①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②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③地势高低起伏走向;④特殊地貌分布;⑤海岸线状况等。做法一:课件展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依据描述地形特征的要点书面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特征,之后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描述结果,展示参考答案,并作点评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该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答题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相对来说更容易把握采分点。做法二:先把描述另一区域地形特征的参考答案展示出来,让全班学生依据参考答案在草稿纸上画出区域简图。之后,展示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比较自己所画的简图与原图的吻合度,找出差异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该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关于位置、方位、走向、分布等描述的准确性,能提高学生答题语言的规范性。
二、训练学生用图来反映文字内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无图考图是地理高考题的一大特色,试题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出现图表的资料。这类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字内容的把握能力,往往不易理解,如果能用地图或简图把文字内容表达出来,就可以把抽象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直观地反映出来,容易理解,利于解题。
如2010年福建文综卷第11、12题: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4月30日20时(北京时间)隆重开幕,本届世博会将历时184天。设P点为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当世博会开幕时,P点所在地盛行东南风。完成11—12题。
11.世博会开幕时,与P点位于同一时区的地点是( )
A.开普敦(18°32′E) B.伦敦(经度0°)
C.惠灵顿(174°46′E) D.布宜诺斯艾利斯(58°24′W)
12.在世博会期间,P点移动方向是( )
A.先向北,后向南 B.先向南,后向北
C.先向北,后向南,再向北 D.先向南,后向北,再向南
解析:本题没有图,内容很抽象,如果我们能根据题意画出简图,那将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分析题目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①世博会开幕时,太阳直射北半球(4月30日)。②P点纬度介于66.5°~90°间(P点为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③P点位于南半球(由P点所在地盛行东南风可知,P点位于极地东风带内,南半球是东南风,北半球是东北风。)。由以上结论可画出简图(如右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P点有两种情况P或P,但由第③点结论,我们可以排除P点,从而得出P点的地方时为12时(P点在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上)。第11题,世博会开幕时,北京时间(120°E)为20时,那么,12点所在的经线就是0°,因此,0°经线也是P点所在的经线,所以,伦敦与P点位于同一时区上,所以选B。第12题,世博会历时184天,从4月30日到10月31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和P点的移动要分三个阶段来描述:第一阶段(4月30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大约由北纬10°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P点大约由南纬80°向北移到动到南极圈);第二阶段(6月22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赤道(P点由南极圈向南移动到南纬90°);第三阶段(9月23日-10月31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移动到大约南纬10°(P点大约由南緯90°向北移到动到大约南纬80°)。如图箭头所示,所以选C。
三、训练学生用直观图来表达抽象图,培养学生思维转化能力。
高考试题中给出的图往往比较简单、抽象(特别是地球运动的试题更是如此),不易理解。如果能把简单、抽象的图转换成直观、具体的图。不仅有利于理解把握,还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例如,读图1,判断甲、乙、丙三块阴影区比例尺的大小关系。大部分学生会错误地认为比例尺相同,其理由是三块阴影区的图上面积相同,而它们所跨的经纬度是相同的,所以它们的实际面积也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比例尺是相同的。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显然不是,我们不能被图1的表面现象给迷惑了,事实上图1的经纬网已经变形了,不能真实地表示实际情况了。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图1中的经纬网与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是一样的吗?有学生马上拿出自备的小地球仪比对起来,发现了不同之处:地球仪上的经线不像图1中那样相互平行,而是相交于南北极点。进一步引导他们画出一幅更接近实际情况的经纬网图来替换图1,他们画出了图2。从图2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出,甲、乙、丙三块阴影区所表示的实际面积是:甲最小,丙最大,乙居中。所以,甲、乙、丙三块阴影区比例尺的关系是:甲>乙>丙。
总之,我们要把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的训练来促进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