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华
【中圖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12-02
《指南》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强调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大班是孩子在园游戏、学习的最后一年,也是与小学学习、生活衔接最关键的一年。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走班”来激发幼儿自由、自发和自主地游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适应环境、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下面,我就结合日常的实践谈谈对“走班制”活动区游戏的实践与探索。
一、资源有效共享,拓展游戏空间。
幼儿园的所有教育资源都是孩子游戏、学习的载体,它不仅仅包括幼儿园多功能室或户外公共区域,更强调了各班级的空间与特色材料的有效利用,以及教师资源的共享。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能给予幼儿愉悦的学习氛围。“走班”游戏能让他们感受到不同教师开展游戏活动的各自风格特色,体验不同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做好入学的适应性准备;能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以及规则意识,让幼儿在多元立体的互动对话中也能充分共享各班的环境、材料、同伴和经验。
我们常常说:“课程实施,环境先行”。首先,各班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创设一个体验馆,如:大一班“巧虎剧场”、大二班“米奇创意坊”、大三班“民俗馆”、大四班“阿曼加工坊”、大五班“嘟嘟熊棋艺馆”、大六班“巴布乐构城”。其次,教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班级的空间资源,突破室内空间的局限,从活动室走向室外的走廊、走向户外的草地等,为幼儿拓展游戏空间,扩大游戏范围。
二、整合五大领域,促进游戏融合。
各个体验馆从特色活动区入手,寻找与之有关联的内容,从而促进各活动区之间的深度融合,以大一班的“巧虎剧场”为例:剧场表演是一项群体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互动,还要面对角色分配、道具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矛盾,以及表演过程中与他人的协调、配合等,这些都体现了孩子社会性层面的内容。同时表演本身就具有语言性与艺术性,幼儿的表演离不开服装道具的辅助,因此我们也预设了设计部、化妆部与服装部,让幼儿自主装扮自己、准备表演道具,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幼儿自娱自乐的愿望,而且也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舞台的搭建、搭配与空间的合理布局也整合了科学领域的内容。
在剧场游戏中,教师整合了剧场的本质特性与游戏活动的优势,旨在通过情境的营造和幼儿的主动参与,整合五大领域内容,使其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三、重视幼小衔接,提升游戏能力。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一些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大班幼儿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能为幼儿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
1.导览图的设置。
在生活中,无论我们去旅游或是逛商场,这些旅游区、大型游乐场或商场等地方都会在门口设置导览图,根据导览图我们就可以明确自己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学会看导览图对于孩子,尤其是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就在各班门口显眼的地方设置了一个将场馆标志与场馆内的各个活动区整合在一起的导览图。当走班时,其他班的孩子只要通过观察导览图就能够对该场馆内的各个活动区一目了然,并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自主地入区游戏。
2.任务单的设置。
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能够增强幼儿的责任心、独立性、坚持性,使幼儿各项能力得到发展,这也是做好幼小衔接准备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在导览图上有任务的活动区中用小红旗或小花的形式标注,孩子们通过预览导览图也能明确今日走班活动中有具体任务的活动区在哪。并在该活动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也能培养幼儿自主阅读任务卡的能力,让孩子按任务单上的要求完成相应任务。
3.问题卡的设置。
促进大班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能够帮助幼儿以后更快适应小学的生活,正确地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挑战。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遇到一些难解决、有意义的问题,我们就可以通过问题卡的形式,每一个班的孩子都可以在问题卡上留下自己的解决方案,孩子们用“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思维方式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还能互相学习,利用同伴的作用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四、留下走班痕迹,丰富游戏经验。
幼儿在游戏中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或是疑问,或是经验的共享等,如何让每个班的孩子在走班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能留下一些有价值意义的痕迹?
如:在我们的“嘟嘟熊棋艺馆”中,请孩子们自己来当裁判,用设计表格或者协商制定规则的办法,自己判定胜负。这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玩、自主判,体验公平、公正,通过各组的棋赛成绩,评选每班的棋艺之星。这样也能进一步促进孩子的竞争意识。又如:“巧虎剧场”中的各班节目单大展示,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吸引孩子自主参观,孩子们在通过互相观察学习中,从而获得不同表演节目的经验。
五、师幼有效互动,加深游戏兴趣。
在幼儿走班游戏时,首先要给予幼儿自由充足的游戏时间与空间,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游戏,其次,教师应该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对于陌生的幼儿,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支持,这就需要关注、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在游戏中的需要和表现,通过适时、适度的介入来帮助幼儿获得尽可能多的游戏经验。
这种师幼之间的有机互动构成了我们走班游戏的基本模式。所以尽管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班级都会有不同的游戏行为,通过不断地调整游戏活动,更有助于达到游戏与幼儿个体的真正融合。
1.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丰富游戏内容。
第一轮走班:在“民俗馆”中的“健康粗粮”游戏,我们提供了石臼、磨盘还有一些大米,黄豆等。孩子们非常兴奋地磨豆子、捣米。孩子们一边游戏着一边和小伙伴聊天,一个孩子说:“我妈妈,每天都会给我榨五谷杂粮喝,加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可好喝了。”另一个孩子说:“是呀,要是也给我们科学馆里的天平量一量豆子有多少,这样更好玩。”
我们的支持:增设了订单、包装袋、天平秤、勺子等。
第二轮走班:今天的孩子们就像小大人一样,有的看订单要求,有的用天平量豆子,还有的在包装,打包好的各种各样的豆子被送到加工厂里去加工了,孩子们有序又自由地游戏着。最后还吆喝着:“谁来买我们的五谷杂粮呀?”
我们的支持:提供了收银台、半成品操作台等。
在孩子们的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以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游戏,尊重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和“游戏精神”,支持孩子积极投入游戏过程中“生成”的情境,不断丰富游戏内容,鼓励和帮助幼儿自主游戏,享受快乐。
2.关注幼儿引发的问题,促进游戏行为。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在与环境材料的交互作用中总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它以教师的观察和倾听为前提,需要老师对幼儿发生的诸多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先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再给予适度的“回应。”如:“阿曼加工坊”中的设计部需要制作椅子。
第一轮走班:设计部里准备了各种形状的木块,长短不同的小木棍,还有各种工具。孩子们各自选择了自己需要的材料,就开始敲敲打打了,一副热闹的景象。可是最后的作品不是歪歪扭扭的就是连站都站不起来,孩子们着急地议论起来:“怎么样才能做出一张椅子呢?”
我们的支持:当孩子在探索中遇到困难引发问题时,我们就将问题放大,设置问题卡,通过问题启发幼儿动手动脑,自己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新的认识和知识经验。
接下来的走班:我们提前将问题抛出,引导孩子讨论,并将解决问题的答案与同伴分享。孩子们的解决方法有:观察椅子的的不同构造、椅子腿的高度应该是一样的、要和小伙伴一起合作。
我们的支持:展示孩子们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成功的照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获得的发展:①保证了幼儿游戏的主体地位;②幼儿间的共同协商、互相配合得到了很好的练习;③分享学习其他班孩子留下的经验等等。
走班制让孩子多一份选择,多一种体验。因为这是一种新型的游戏模式,因此我们在本阶段是班对班互换走,下阶段,我们将尝试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参加体验馆进行游戏,从中获取与以往不同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