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岚
摘 要: 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对整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北部湾经济区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强化专业建设,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新实践教学模式四点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
关键词: 传播学 北部湾经济区 人才培养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区域,近年来经济社会等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实力水平逐年提升。与此同时,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也方兴未艾。广西北部湾经济的文化产业与区域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通过有效传播途径提升文化传播力,扩大文化影响力,不仅关系到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影响着经济区各产业优化与可持续性的发展,对经济区、乃至全广西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北部湾开发大背景下,广西各大高校如何充分利用政策优惠、北部湾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办出传播学本科教育特色,加强本科传播学本科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1.北部湾经济区传播学人才需求情况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指出,现阶段正是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战略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为实现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战略目标,必须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實施“人才强桂”战略。相较于全国整体水平,广西区内高校数量偏少、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由此限制了本土自身人才培养的能力和层次,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程度与高校培养人才水平程度不成正比。人才队伍素质需求明显提升,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或高技能的人才将成为需求的热点,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大学本科学历人才快速增长[1]。
由此可见,本科以上专业人才竞争力对于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综合实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传播学人才培养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的结构竞争力。除了建立高级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机制,对外引进具有高水平的优质人才之外,还必须依靠本地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
另外,区内各高校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本土的培养更容易结合北部湾社会、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能很好地掌握和了解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和优势,又能面向全国,放眼东盟。培养具有高学历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传播人才队伍,将为进一步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及全区文化产业提供后备生力军。
2.北部湾经济区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传播学高层次学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影响到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是区域综合实力发展的核心评价指标,区内高校人才培养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经济、文化产业顺利向前的前提条件并提供重要保证。随着文化产业发展逐渐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热点,高校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在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开发和发展过程中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1传播学本科专业初具规模。
区内多数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河池学院等高校已开办传播学类专业,办学点基本覆盖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以南宁为中心,辐射全区各地。
2.2专业建设相对滞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传播学是一门实际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同其他相对独立发展成型的学科相比,传播学理论来源基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同时传播学学科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传播实际的经验总结,从而形成了以大众传播为研究主体的学科架构。
广西许多高校还存在课程体系交叉不够的现象,各高校传播学专业点大多在本校与传播学相近的学科资源基础上重组资源或衍生组建的,多数隶属于文学院(系)、传播设计学院(系)等。定制的培养目标专业服务面向各大媒体、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较笼统,针对性不强。如今经济社会日益发展,新媒介、新的传播技术不断出现,传媒生态环境随之产生了巨大改变,传播学所面临的实际环境和情况也在不断变化,这要求高校本科传播学专业的培养办学定位能满足实际需求,更要求课程内容不断适应行业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随社会、经济的动态发展而调整更新。
2.3师资队伍引进渠道单一。
部分地方高校引进的师资,主要是“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缺乏从业经历或实践经验。加上媒介融合和新媒介传播所带来的整个传媒行业的急剧变化,传播学与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亟待更新。前几年传播学专业本科点快速扩张,部分传播院系专业教师匮乏。不仅如此,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待遇、各方面条件难以吸引高水平专业教师的加入,甚至还存在优质师资流失的现象,如近年区内综合水平较高的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一些有学业界影响的教师陆续跳槽到区外高校任职。此外,能够站在时代前沿以全球眼光和国际高度进行新闻研究,拥有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思维、媒介融合理念的师资更紧缺。这些都不利于传播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学的健康发展。
2.4社会实践合作培养不足。
就传播学学科而言,因其理论和实务兼具的专业特性,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对学生知识应用和转化能力的培养。传播学专业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学生在学校内学习掌握的知识积累是不够的,而政府、行业提供的实践机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存在的现象是学界业界缺乏必要的双向沟通。一方面,多数本科高校重理论研究,或者不能深入把握业界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行业迫切需求人才却对专业本身缺乏一定的理性见地和前瞻性。因此,北部湾经济区与传播学相关的文化产业无论学界还是业界都处于探索阶段,更加需要高校与行业和各界进行交流和探讨,多方进行合作或联盟。
3.北部湾经济区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
3.1强化专业建设,明确培养目标。
传统传播学教育主要基于传统媒体的实践经验总结,对口行业面较窄。整合现有专业学科优势,可以根据自身现有条件和优势,有计划地重点培育二三个有学科侧重的传播学本科专业,兼顾新闻、广告、文化产业管理、公共关系、营销策划等方向。这样既能將区内高校资源最大限度地进行有效分配,减少师资、学术资源重复浪费,有益于学科均衡发展,又能避免人才培养的同化性,避免人才团队形成后专业缺陷现象。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当与高职教育、研究生教育形成一定的区别,着重培养其专业素质和相关学科素质,同时注重实际操作技术能力的培养,根据个人爱好、专长及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重于各种实践岗位,建立基础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既要普及专业基础知识,又要鼓励向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广西高校借鉴其他高校传播学教学培养模式的同时,还需找到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走自己的发展之路。立足广西,突出实际性,应紧紧依托社会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及需求,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传播学专业人才。为此,在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时,可将重点满足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指向。
3.2优化课程体系。
传播学多学科交叉和应用性强的特征,各高校应探索开放性的专业培养模式,强调以职业素养需求来设定和组织课程。强调实操实战,行业界精英授课,与专业实际对接。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和资源共享,学生在本科一、二年级主要学习本专业知识,三、四年级可选修如信息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其他院系专业的课程,通过“传播学+N”的课程专业学习模式,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学生较为全面的跨学科知识结,真正实现传播学专业与实际相适应。
新媒体发展正对整个文化传媒生态环境构成冲击,整个文化传媒生态环境正在更新和重组,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应及时填补,融入具体的教学科研环节,增减相应的课程,让师生尽快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针对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传播人才需求实际,充分开展北部湾经济区相关专业领域研究,不断开发具有本土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甚至与东盟国家相关的传播课程内容,构建北部湾传播学精品课程体系。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既要引进相关专业高学历专业人才,又要引进行业专业人才充实教师资源。聘请业界经验人士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或承担一定的理论教学任务,作为“双师队伍”的补充和支援。其次,注重提高现有教师理论、实践水平,邀请高校专家、行业精英讲学、交流,有计划地选派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到行业挂职、培训,有助于开阔视野、提高实践水平。区内高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以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传播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论坛、会议、交流活动等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对本院系现有师资进行整合,组建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3.4探索新的社会实践实习合作。
传播学作为学科交叉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十分强调传播实务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应构建以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扩展实践分析和运用能力的传播实践与实习体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后每学期、每学年完成一定学时实践实习。包括实验室实际操作、假期实践与实习、专业实践与实习。(1)实验室实践操作。包括校内相关专业学生活动、勤工俭学,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让学生掌握传播学所需技能。条件成熟的还可以整合其他院系资源,建设多功能、可融合的一体化实践平台,实现课程与各媒介融合。(2)假期实践实习。学生通过寒暑假、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期间,在行业界社会实践,让学生尽可能对行业活动产生兴趣,对行业规则、现状有所了解。(3)专业实践实习。院校可以有计划性地同主流新闻媒介机构、北部湾经济区前沿公司企业签约,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校外实习平台,安排大三、大四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加强产学结合,弥补学校教学实践性不足的缺憾,实现互惠共赢。
新的社会实践实习合作需要政府、行业、高校三方共同努力合作。采取各界联合联动的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加入“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以为北部湾经济区、乃至全广西文化产业培养人才,服务东盟为主,面向全国输送人才为辅,各高校院系优势互补,组合、建立相关教学中心、科研机构,汇集优势资源成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更符合当代行业需求的新型复合型文化产业传播人才。同时集中优势财、物、人力资源,政府给予特殊政策和优惠,依托学界和行业重点产业、项目、学科,利用人才培养基地人才资源建立人才小高地,进一步发挥辐射作用,有助于区内优质资源集中,促进成果转化,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升级。
随着新媒介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传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将发生深层次的改变。广西区内本科高校应以开放性的姿态,根据自身条件优势,同时注重区内教学资源均衡分配,资源互补,强化各自专业特色,提升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质量,满足北部湾、广西,乃至全国的社会和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广西北部湾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规划[EB/OL].[2011-04-11].http://www.gxzf.gov.cn/zjgx/gxbbw/zwzx/bbwjjqgh/201104/t20110411_287601.htm.
[2]邹迎九.广西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特色建设方略[J].新闻知识,2011,(6):78-80.
[3]黄婉怡,苏宏元.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29-130.
[4]郑亚楠.省属院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发展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6,(1):108-109.
[5]戎霞.北部湾经济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策略初探[J].高教论坛,2013,(5):55-58.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部湾经济区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研究》(编号:SK13YB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