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彬
摘 要: 在议论文写作中,名言素材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含量而备受学生青睐,但这些素材在积累和使用时,往往存在误区。要在积累和使用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使得名言素材起到应有的作用,为议论文写作增添光彩。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名言素材 积累 使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考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1]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适当地使用名言,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而且能够为支撑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积累和使用名言素材的误区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平时背了不少名言,但是到议论文写作的时候,不知该用哪一个,怎么用。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在名言素材积累和使用上的误区:
1.积累时不得其法而滥记名言。名言大都蕴含深刻的哲理,学生积累时如果不得其法,只知一味地背诵,没有查阅资料并深入地思考名言的含义,就会造成滥记名言,为积累而积累。
2.使用时不知其法而滥用名言。有的学生虽然积累了许多名言,而真正面臨写作时不知道该怎么使用,经常是堆砌名言,造成名言的滥用。
3.引证时缺乏分析而削减了名言的力量。很多学生对于引用名言之后的分析论证不够重视。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用时本身只是写作素材,不能代替论证。如果只有引用,而缺乏论证的过程,就走进了观点加引语的误区,势必削减了名言的力量。
二、积累议论文名言素材的方法
盲目地背诵名言,最终只能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应该有效地积累名言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法:
1.积累要从熟悉的课文入手。一提起名言总会给人很深奥、很难懂的感觉,一些学生还没开始积累就有了畏难的情绪,虽然他们学习过的课文中就有许多对写作很有帮助的文质兼美的名言,但学生往往因为熟悉大都将它们忽略了,所以积累名言应该从课文入手。积累课文中的名言时,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首先把学生分组,让他们摘抄必修课文中自己认为的名言,并在名言后点明它可以阐述的观点,而后将他们所收集到的名言整理印发,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去除那些不够经典的,以及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比较抒情的不适合在议论文中使用的名句,最后对挑选出来的名言进行整理归纳。在摘抄、讨论、积累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积累名言其实并不难,同时在交流讨论之中明白了什么样的名言才能用在议论文中。
2.积累要向课外迁移。要减少教师改作文时产生的审美疲劳,学生仅仅积累课文中的名言是不够的,应该向课外迁移,积累与众不同的名言素材。从近两年福建的省质检优秀作文和高考满分作文来看,大家平时接触比较少的中外思想家、哲学家的名言应该是积累的重点。但从平时的写作来看,名言用错的情况大多出现在学生所积累的课外名言上。因此,在积累课外名言的时候,一是要懂得意思,要通过查阅资料乃至阅读原著,理解它的表层意思和深层的含义。二是不要贪多,与其不加选择地背诵一气,不如牢记自己喜欢的、特别有感触的名言,使用时自然就会得心应手、有话可说。三是对自己所收集的有些课外名言还要懂得它有什么样的背景故事,即名言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三、名言素材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使用
议论文写作要求文章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名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能够有力地提升文章的思想层次,在积累了名言之后,重点在于如何发挥它们的功能,体现素材在写作中的效用。
1.在议论文的开篇使用名言,能起到先声夺人之效。古人写文章强调“凤头”,我们写议论文也是如此。开篇适当地引用富有哲理性的名言,可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如学生习作《敢于创新》的开头:
尼采有言:“我就是我自己的先驱。人要成功,首先要敢想敢创新!”罕见只靠模仿而有大成者,郑板桥的书法之所以能名闻天下,就在于它虽集百家之长却能创新,令板桥体别有韵味。想别人不敢想之事,行别人未曾行之路。敢于创新,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者用尼采的名言开头,指出了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敢想敢创新,再用郑板桥的材料引出了中心论点,衔接自然,一气呵成。这样的开头要比一般的“引用材料加论点”的形式更有力,更吸引人。
2.在所举的名人事例中引用名言,能增加可信度。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要用事例证明观点。如果在使用典型人物的事例时,加入自己所说的名言,那么不仅能体现出作者的阅读面之广,而且能够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例如2011年厦门高三市质检优秀作文《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中使用了史铁生的例子: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做的事情,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史铁生这样描述突然而至的死亡。这是怎样一种对生命安之若素的态度。只有昂首面对命运的一切诘难,以永无止境的信心和虔诚的信仰追寻灵魂的高度,才能实现人生的完满,纵死而无憾。他奉行着纯文学的理念,欲以精神的追求超脱现实中的苦难。“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样的自嘲恰是他乐观内里的表现。他以灵魂的探索,超越了疾病、外界环境、生死的操控,改变了世界,走在皈依的路上,或许魂归地坛,是极美的意象。
作者在进行事例论证时引用了史铁生的两句名言,第一句体现了他对死亡安之若素的态度,第二句是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概括,即使是重病缠身,却依然坚持写作,这些正是他异于常人之处。这两句名言很好地证明了“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的观点,有了名言的使用,使得事例更真实可信,显得厚重了许多。
3.在例后分析中使用名言,能增强说服力。议论文写作要体现出思辨性,要“改变不深不透,不痛不痒的大话套话现象,让学生学会深刻透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2]。但有些学生只会在事例之后用简单的因果论证或是假设论证,即用“因为……所以……”或是“如果……那么……”的句式将事例重复一遍,在这样的分析中看不到学生自己的思想,缺乏说服力,对观点形成不了有效的支撑。如学生习作《直面错误能重塑人生》中用到周处的事例和例后分析: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后来周处除恶虎、斩蛟龙后,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做一大祸害,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例子)。如果周处听说了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庆贺的事后,不是直面自己的错误,而是对那些庆贺之人进行打击报复,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忠臣,名垂青史。可见,直面错误能重塑人生(分析论证)。
作者在例后分析中只是用假设论证简单地重复了一遍事例再加上论点,从中我们只看到周处这个人是如何直面错误最终名垂青史。如果能够在例后对直面错误为什么能重塑人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适当地引入名言,效果就会大为不同:
直面错误乃至改过,是一种痛苦甚至不堪,需要很大的勇气,记得呂绅在《呻吟语》中说:“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直面错误,乃至改过。就像周处,如果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庆贺的事后,不是直面错误,而是对那些庆贺之人进行打击报复,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忠臣,名垂青史。可见,直面错误能重塑人生。
同样使用了假设论证,但后者在例后分析之中用了吕绅的名言阐述了直面错误的作用:认过则两过都无,将直面错误能重塑人生的原因揭示出来,不仅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而且让原本朴素无华的论证变得精彩。
4.名言作为议论文的理论论据来使用,能增加论证的深度。议论文如果只是观点和事例的组合,就会显得平面化、缺乏层次,因此为论点找到确切的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并对它加以分析,使之与论点充分联系起来,可以将平面化的议论文引向深入。如学生习作《幸福就在身边》在提出观点并使用那些深知幸福就在身边而获得成功的名人事例进行论证之后,引用名言进行了说理:
弗里斯特说:“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其中的一条,怀念着另一条。”另一条路一定充满幸福吗?生活中有些人总是迷失在这样的错觉里,一味羡慕别人,感慨别人比自己幸福,正如葡萄牙诗人佩索阿讽刺的那样:“我羡慕任何一个乞丐,只因,他不是我。”结果他们只能是郁郁终生。要相信,每个人的幸福都是独一无二的,说不定你忽视的幸福正是别人所奢望的。当你苦苦追寻别人的那种幸福时,不妨回首审视自己所拥有的,你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自己身边。
上例中先引用了弗里斯特的名言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有些人看不到自己的幸福,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幸福。而后使用佩索阿的名言将这种人的可笑又可悲的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从全文来看,作者所引用的名言不仅高度概括了某些社会现象,而且将文章从正面的论证转入了对反面的批驳,并指出只看见别人幸福这种心态的危害性,增加了论证的深度。
5.在议论文的结尾使用名言,能使文章收束有力。议论文写作除了“风头”、“猪肚”外,还要有“豹尾”。“豹尾”是指结尾时要干净利落、坚劲有力。平时学生写议论文的结尾时经常用呼告的形式重申论点,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加上富有哲理性的名言,就可以有效加大收束全文的力度。如学生习作《生无所息》的结尾段:
尼采曾言:“人就像一棵树,它愈想伸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就必须不断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向深处。”生无所息,让奋斗贯穿一生。
上例在重申论点之前加入了尼采的名言,不仅突出了主题,而且整个结尾段显得简洁、有力,为文章增色不少。
名言作为一种素材,在议论文写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积累和使用名言的方法,使得“积累”能为使用而积累,“使用”能为议论文写作增加论证的力度而使用,达到陆游所说的“天机云锦用在我”的境界,让名言能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施永斌.我看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语文,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