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安
摘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国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保障。民族交往要根据民族不同的生理和群体特点来加强。民族交流要着重加强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交流。民族交融要充分尊重人性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民族交往,密切民族交流,实现民族融合是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寻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来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一、民族交往
民族间交往是实现民族发展的基础。民族的基础是民族成员个体,个体能够通过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实现最简单的生存所需,但是却不能完全满足自身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一切需要。民族交往的过程也是该民族与其他民族实现互通有无的过程。民族交往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民族间交往越活跃,越有利于推动各民族间的共同发展。
要根据不同群体的具体特点加强民族交往。青少年中年、老年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和群体特点。青少年可塑性极强,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加强各族青少年的交往需要以学校为平台,以共同的生理、心理需要为指导方向,以促进其成长为目的。能够满足青少年各种天性的活动或者情感诉求的活动都可以作为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往的载体。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丰富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中年群体是民族交往的主体力量。一般而言,他们比较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经济利益。除此之外,各种精神和物质消费、生存环境中的社会认可、舆论评价和关注度等也都是他们关注的领域。加强中年群体的民族交往要以强化中年群体与其他人的联系为着力点。老年群体在民族交往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老年群体最关注的切身利益是自身养老问题。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老年人养老主要借助家庭的支撑。因此,对老年群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困难的群众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此外,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关注也不应忽视。要积极鼓励、引导老年群体参加各种公益性、兴趣性、教育性活动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二、民族交流
新的时代条件下,在民族交流领域,经济交流是最有效的办法。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族类群体和个体都离不开经济生活。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各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合作深度和广度。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是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特点,选择常规发展道路显然不能在短时间内缩小这种差距,只有探索“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例如贵州省贵阳市2014年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大数据研究、应用中心。大数据产业对生态环境要求高,对产业基础依赖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贵州把握机遇大力培育这一新兴产业,一跃成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排头兵”[1]。在立足当地地域优势的基础上,以满足全国总体发展需要为方向,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各种政策优势,借助政府、市场以及个人等多方力量,实现与全国统一、协调、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将极大的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
在民族社会交往中,强化正面刺激,避免负面刺激。对于促进民族交流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积极肯定,这种鼓励可以是多种形式,例如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各种形式的奖励和鼓励等,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营造正向的社会氛围。特别要重视近年来新兴的信息传播形式和信息平台。例如中央电视台等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系列人物,各种综艺节目如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等栏目,都可以作为传播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平台。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正向刺激机制,在地区范围内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正向刺激机制,将有助于促进各族群众的社会化交流。对于引发社会负面刺激的新闻、事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对于影响较大的负面事件要积极消除不良后果,特别是所引发的各种社会负面影响。
繁荣和发展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植根于民族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之中,共同构成了民族社会的有机整体。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又造就了民族。[2]个体作为民族的一员,通过文化纽带将自己与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的民族文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我国建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民族文化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每年都举办各种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艺活动,培养了大批烧水民族文艺人才。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古籍发掘整理,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民族地区的文化问题也是政治经济问题,反之亦然。”[3]发展民族文化,也要借助政治、经济的力量,多管齐下才能促进文化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民族交融
各民族一直处于交融的过程中。“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中,各民族之间有矛盾冲突更有交流融合,在冲突和融合中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4]加强民族交融要充分借鉴历史经验,特别是其背后所反映的某些人性规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体始终是人。这是一个层次逐步加深,领域不断扩展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
联系的多元化。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快,人与人之间交往联系密切,除了衣食住行等传统的需求,在求学、求职、就业、工作、维权、旅游、参与公共事务等方面,传统的交往网络会受到冲击。要促进个体从简单的民族内联系扩展为与外界广泛联系。价值追求多元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日趋多元。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利益、传统风俗等不同的价值观都有表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不同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也很大。要建构共同的价值观,首先要丰富价值观的形式和内容。不同民族奉行的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同一民族内部价值观也不完全形同。要通过丰富价值观的多样性,实现价值观的统一性。只有实现个体的价值观多样性,才能为统一性奠定基础。居住地多元化。为加快各民族平等的享受社会进步成果,中央政府出台了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能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充裕,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5]除了在硬件环境上要为他们提供便利设施,在软件环境即精神层面也要引入新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建立开放的社区,包容的社区。通过交往才能实现交流,在交流基础上交融才有实现的可能。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5-06/15/content_2879471.htm,2015年6月20日访问。
[2]青觉,《現阶段中国民族政策极其实践环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月,第239页。
[3]王铭铭,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J],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第47页。
[4]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N],学习时报,2011年9月5日。
[5]青觉,我国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 年第2 期(总第145 期),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