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跃华
摘 要:游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较大的积极作用。游戏的设计要注意安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要适合学生的个体特征、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教学情境和时空特点,要利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结合多种元素,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资源整合与学科渗透。在实施游戏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有过度羞怯心理和自卑心理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
关键词:游戏教学;科学性;特点;信心
小学体育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各项体育运动及体育课的兴趣,为中学的体育课打下基础。游戏教材是小学体育课尤其是小學低年级体育课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权利,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他们十分喜爱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游戏中也隐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是寓教于乐的适宜途径。”游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较大的积极作用。所以从学生的运动需要出发,各项教学内容的游戏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较差,协调能力不强,应用能力较弱,对任何事物保持热情和爱好的时间有限,所以在体育课上,教师切忌长篇大论,否则学生注意力一涣散,组织活动就变得很困难。
游戏的设计要注意安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强。可以是常被采用的“老鹰捉小鸡”“青蛙跳”游戏,也可以是学生的祖辈、父辈小时候玩过有趣有益、安全可行的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知道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父辈、祖辈也曾有过不一样的童年欢乐。让他们有一种新奇、探究、了解、尝试的心理。如踢毽子(单脚踢、双脚交叉踢、反身从背后踢)、扔毽子(单手倒换扔两个,双手倒换仍三个等),可以介绍各种花样玩法,让学生练习、比赛。毽子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分享与合作的意识。
设计体育游戏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游戏设计要适合学生个体特征、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教学情境和时空特点,要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教师需要认识各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所达到的水平,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来设计课程,这样在教学中就会更加主动。这要求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通晓心理学、教育学,能运用各种手段,不断发现和创造,真正把游戏灵活运用于体育教学中,以兴趣促教学,让他们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2)利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发挥室外活动场地空旷的优势,把游戏、音乐、舞蹈等元素结合起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资源整合与学科渗透。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养成终生热爱运动的习惯。
在实施游戏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游戏过程中帮助有过度羞怯心理的学生克服羞怯心理。学生交际面窄,难与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甚至导致心理疾病,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放下包袱,鼓起勇气,既拿得起,又放得下,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也要有承受小小挫折的较为强大的心理。同时注意教给学生游戏规则及在活动中与人交往的规则和技巧。(2)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自卑心理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不愿与群体的其他成员进行社会交往,总觉得自己在各方面不如别人。因此,一遇抛头露面之事,就会退避三舍。这时教师就要格外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了解每一个学生情况,并根据他们的体质和水平特点,为其量身制作任务目标,尽可能从一些简单活动入手,给机会让自卑者锻炼、表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悦纳自己,从而慢慢树立自信心。(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在体育课上,有意识培养学生勇敢、好胜、乐于吃苦、富有集体荣誉感等品质。把训练项目变换成有竞争成分的游戏活动,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以及为了集体荣誉而努力的精神。(4)在游戏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发现并为学生树立模仿、学习的榜样。当某同学表现出色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许多做法是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习得的。榜样的行为达到了要求并得到了奖励,而其他人也去效法他们的行为。表扬形式应多样化,如口头表扬、给集体加分、给大家表演,甚至请学生帮老师拿器材、当老师的小助教等方法都可以。表扬对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非同小可的激励作用,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同时也能优化课堂常规,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秩序。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7.
[2]鲁忠义.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9-08.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