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批注 妙笔生花

2015-10-21 21:41李佳红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指导写作能力习惯

李佳红

摘 要: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它很灵活地结合了读与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习作的自主性,指导学生掌握习作的技法,完善学生对习作的修改,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使习作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升。习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瓶颈,尽管老师在习作教学上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怎样讓小学习作教学走出瓶颈状态呢?尝试将批注迁移到习作教学中。

关键词:批注;批注意识;写作能力;指导;评价;习惯

当前在习作领域的教学中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习作的教学始终很高的投入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换句话说就是在习作的教学方面没有非常高的效率。说到底是习作的教学过程无法把读与写对接起来。

一、批注意识,弥补构思的缺失

以往的习作,学生仅仅是把它当做任务,只要完成就好了,至于完成的质量怎样,是什么等级,那是老师的事情。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在习作伊始,把批注引入习作,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是要让同学、老师做批注的。

这种意识上的改变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获取好的批注评价,学生在提笔之前会更加慎重,会很自然地借鉴来自课文的那些批注信息。借助批注,学生动笔前对自己的习作有了构思意识。

二、批注指导,掌握写作的技巧

读与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在于阅读积累不够。读得不多,读得不得法,写得也就难有高水平。学生以一个读者的心揣摩透了名家名作后,再让他们用一个鉴赏家的身份去挑剔反思自己的创作实践,不断地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例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和海鸥交谈;老人去世时,海鸥为老人守灵,送老人。这些事件无不体现了人与动物的感情,学生在旁也做了很多批注。学生在进行习作时,整理课文中的批注,回读这些批注所对应的文字,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三、批注评价,修改习作

学会修改习作,体会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以往的习作过程并没有批注一说,写完之后就了事,把修改交给了老师。而老师批改之后,学生大多没有主动地进行再次修改。有了批注这一环节,学生对自己的文章有了新的认识。

1.学生批注——用个性化的解读达到同伴互助

传统作文评价的主体过于单一,学生的作文只有一个读者——老师,老师在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学生基本上都变成了听众而不是课堂的主人,这显然十分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升。学生运用批注的形式对同伴的作文进行解读,不仅可以真切地感知一篇作文技术层面的好差,还可以训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自我的表达,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2.教师批注——用读者的心进行专家引领

以往的作文批改,教师过于注重规范教育,作文批改太严、太正统,容易扼杀学生写作的兴趣。当学生将作文交到老师手中时,他一定迫切地希望作品可以被人认可或者是肯定,老师将作文的批改变成批注,有非常大的差别。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很多学生叙事如记“流水账”一般,无明确的中心,主次不分,只有事件的罗列,没有真情的流露、创意的表达,说明学生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但是对于写作困难生来说,能写出一定字数的“流水账”,也是他们的一种真实的写作状态的流露。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重点,作必要的增删,做好引领工作。

3.学生批注——鉴赏自己的作品

习作是自我的一种表达,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自觉观照和梳理。学生的自我批注便是对这种观照和梳理进行的自觉的反思。实际上这是对自己作文的再度思考、再度创作的过程。学生批注—教师批注—自我批注的模式,以批注引发学生对作文的深入思考,从写到读再到写,形成读写的深度结合,批注使评价走向多元化、深度化、个性化。

四、批注习惯,促进能力的提高

批注本身就是一种言语的表达,不管是阅读时的批注,还是被迁移至习作环节中的批注。如何欣赏别人的文章,有针对性地进行批注;如何将自己的批注意思简要表达清楚,这都是一种习作的训练。

把批注迁移到习作的各个环节中,将有形的批注内化为无形的构思,在不断地批注交流中品读同伴的作品,审视自己的不足,主动地进行再修改、再创造。批注走进习作教学,突破了学生习作难的瓶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达成了笔者最终的教学目的——巧用批注,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孙秀芹.我对读写结合的看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指导写作能力习惯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