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捷,孟 帆,夏丽莹,孙露露,富聪聪,潘诗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04)
病例 女,47岁。无明显诱因右耳闷伴右耳间断性搏动性耳鸣3月就诊。查体:听力正常,无耳痛。耳内镜检查:右耳外道通畅,鼓膜紧张部前下局部呈粉红色略凸起,未见明显搏动。
影像学检查:CT平扫,右耳鼓室下部见软组织结节,CT值约54 HU,大小约4 mm×6 mm,边界较清,邻近骨质局部破坏(图1)。增强扫描明显一致强化,动脉期CT值约170 HU(图2)。
手术与病理:术中见鼓室内粉红色肿物膨出,占据中鼓室大部和下鼓室,堵塞咽鼓管口,肿瘤根部位于鼓室内壁偏下,此处骨质有破坏。肿物易出血,探查听骨链尚完整。病理检查:镜下见瘤组织,瘤细胞胞浆丰富粉染或空亮,呈巢状分布,间质之间存在较多扩张充血的血管,淋巴细胞散在分布(图3)。免疫组化结果: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粒蛋白(CgA)、腺癌突触素(Syn)、S-100 蛋白均为阳性,Ki-67小于5%,细胞角蛋白(CK)阴性(图4)。病理诊断:(右中耳)副神经节瘤。
图1 CT平扫示右耳鼓室下部软组织结节,CT值约54 HU,边界较清,邻近骨质局部破坏。
图2 增强扫描显示肿块明显强化,增强后CT值约170 HU。
图3 病理示镜下见瘤组织,瘤细胞胞浆丰富粉染或空亮,呈巢状分布,间质之间存在较多扩张充血的血管,淋巴细胞散在分布(HE)。
图4 免疫组化示细胞质内弥漫分布棕黄色颗粒(CgA)。
讨论 副神经节瘤是一类发生在肾上腺外副神经节、血供丰富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多为良性,生长缓慢[1]。任何有副神经节分布的位置均可发生,一般分为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两类。副交感神经的副神经节瘤相当少见,一般发生在头颈部。头颈部的副神经节瘤多起源于颈静脉体,而鼓室体副神经节瘤起源于迷走神经耳支和舌咽神经鼓室支,临床上罕见[3]。
临床表现多为搏动性耳鸣伴或不伴听力下降,但也可出现耳痛、流脓、面瘫等其他症状,使临床诊断困难。肿瘤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影像表现亦缺乏特异性,肿瘤较小时CT表现为中耳鼓室内软组织结节,肿瘤较大充满鼓室、乳突,虽为良性肿瘤但呈侵袭性生长,累及四周结构后出现相应征象及症状,或伴有周围骨质破坏。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侵袭范围及骨质破坏程度,而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多表现为T1等信号T2等或稍高信号影,较大者内可见点状、条状迂曲血管影,称“盐胡椒征”。因肿瘤血供丰富,CT及MRI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对诊断本病有很大的帮助。
副神经节瘤的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化。病理多表现为巢状排列的上皮样主细胞,间质内含有神经纤维及丰富的毛细血管。细胞中NSE、CgA染色表现为细胞质内棕黄色颗粒弥漫分布(图4),提示其具备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征,可成为确诊副神经节瘤的敏感标志物[3]。
因其发生率极低,临床容易忽视,常漏诊或误诊。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慢性中耳炎,影像多表现为鼓室黏膜增厚,乳突气房间隔增粗,密度增高,而鼓室体瘤多为低密度溶骨性骨质破坏。②胆脂瘤及胆固醇肉芽肿,平扫较难区别,而增强扫描均不强化,可与本病鉴别。③中耳癌,主要为弥漫性软组织肿块并不规则虫蚀状骨质破坏,而本病虽有骨质破坏,但肿瘤边界仍较清。
鼓室内出现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结合NSE、CgA等阳性标志物,综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副神经节瘤诊断。通过本病例报告希望可以提高影像及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1]Taieb D,Kaliski A,Boedeker CC,et al.Current approache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head and neck paragangliomas[J].Endocrine Reviews,2014,35(5):795-819.
[2]Domenico D,Sebastiano B,Alessandra F,et al.Management of head and neck paragangliomas:a series of 9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Ear Nose Throat J,2012,91(8):366-375.
[3]Offergeld C,Brase C,Yaremchuk S,et al.Head and neck paragangliomas:clin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 classification[J].Clinics(Sao Paulo),2012,67(Suppl 1):19-28.
[4]杨智云,孙木水,钟运其.头颈少见部位副神经节瘤[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0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