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课程改革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解

2015-10-20 16:56沈世红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9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沈世红

摘 要 本文对新课程改革从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初衷和目标,课程改革与体育课程改革初衷相矛盾,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和目标,体育课程改革要注意的问题,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等方面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解。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改革 初衷和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51-02

任何国家的任何时候进行任何的课程的改革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普适性的目标,就是通过课程的改革、改进与完善,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培养有关的人才。那么换而言之就是可以这么理解,任何课程改革的潜台词就是当前的课程有了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有必要通过集中式的改革工程进行重大的修缮和改革。而该课程的问题也似乎可以通过这样的工程可以改进的。因此在任何课程改革之前,对该课程有决定权的主要领导肯定会对“该课程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改革,是不是靠日常的修正已经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现在设计的课程改革方案是不是能够解决所面对的课程问题?”“该课程改革阶段的目标和总目标是什么?”等等问题提出假设。如果改革前对这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那么课程改革肯定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甚至会越改越差。还有,任何课程改革的初衷和结果一定会集中在提高课程的效益和质量上,我们的课程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因为这是课程的原点,也是课程改革的原点。

那么,试问一下,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衷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是“减负”:目前全国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全国皆知,老百姓对学生学习负担太重这一点已是深恶痛绝,怨声载道,都希望学生不要太累了,但老百姓不知道学习负担重其实并不完全是课程的问题,是当前的社会大环境问题,是就业压力和升学压力的问题,国家相关管理层不可能不知道这些问题。但管理层还是想通过课程改革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应该是“提高能力”:在当前的就业压力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日新月异。科学、文化知识更新换代时间越来越短,越来越快。为了适应高、快的生活节奏,久而久之全社会普遍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要求各行各业快出人才,样样都出速成班。但欲速则不达,大家发现中国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由此才出现了著名且又无可奈何的“钱学森之问”,因此国家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改革能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第三应该是“全面发展”,国家管理层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和教育,使全国的青少年通过很好的课程教育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综合以上三点可以说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期待是非常清楚的,改革的措施也是全面的、有力的,但国家的期待和家长、学生的期待可能有些差距。

目前的体育课程改革给人的感觉有点盲目地跟着其它课程教育改革的初衷走,缺乏自己的初衷和目标。如果改革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和目标,一味地盲目地跟着感觉走,体育课程改革就有走进死胡同的可能。体育课程改革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初衷和目标,因为体育课程的改革初衷和其它课程的改革初衷有本质的不同,首先体育课程本身不存在减负的初衷和任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有资料显示,中国学生的体质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控制住这个趋势,体育课程不但不能“减负”,还应该要“增负”,要增加体育课,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其次,“提高能力”也不是体育的初衷,体育课程中不存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矛盾”,即便体育有运动技能和体育能力培养的问题,但它也和其它学科所说的问题不一样。第三个“全面发展”也和其它学科的初衷不一样,体育本身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体”的发展,而其它学科则面临着其它不同的任务。不要说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就要全面改革,而是要该改的一定要改,该保留的还是要保留。我们作为体育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更应该明白体育课程改革要做的是什么。

在推进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需要明确清晰的知道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和目标。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和目标应包括:第一是要提高体育课程效益与教学质量,当前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还比较低,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长期以来都是没有深度,蜻蜓点水,教学过程低级重复,老师辛辛苦苦教了十二年,学生辛辛苦苦学了十二年,最后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身体锻炼的效果也不理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体质有了明显提升,但从1995年以来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却趋势下降的越来越快,应试教育越来越大行其道,就是有力的说明。学生毕业后即没有参加体育的意识也没有能力,那提出终身体育的先进理念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第二是要提高课程的可行性: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种民族相互交融,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都有很大的不同。体育教育改革要与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允许有地区差异。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大力提倡,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现在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地区的差异比过去更大了。如何让体育课程更加具有实用性、适应性和富有弹性,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该是国家统编教材、地区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相结合。第三是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中,随着应试压力和各种非运动性游戏的剧增,特别是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的推行,体育的应试教育压力也与日俱增,从上世纪末开始,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更低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这个问题并不都是课程的问题,但是通过课程改革达到缓解的余地应该还很大。因此,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也热切期望通过体育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善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体育,更加喜欢体育课,并在体育课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快乐体育带来的乐趣。第四是提升体育教学条件:体育的教学条件相对学校教育其它的学科来说比较多,但要求也比较高,由于历史原因,国家要发展,需要投入及顾及的行业方方面面,造成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问题有一定的欠债,多年来,对体育教学条件改善的欠债更多,许多地方场地、设施、器材、师资、活动经费等等都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经济法的地区还好一点,经济欠发达地区就差得很多。因此,希望能通过教育课程改革工程来促进体育教学条件的改善。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相关思考
浅议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思路
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