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明
摘 要 努力探索“激发兴趣”的途径,就能更有效地上好体育课,孩子们就会感受到体育活动的无限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关键词 激发 兴趣 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87-02
一、研究目的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了音、体、美课程的学习和重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呼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再次强调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不可代替和忽视的重要位置。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具有指导性的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也再次要求广大学生要走出课堂,接受阳光的照射,每日最少活动一个小时。这一提法,使学校体育教学更加生机勃勃,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感,是每位体育教师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根据如何科学的提高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兴趣这一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提高分析的深度、广度,并对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作深入的分析与借鉴,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教学。
2.问卷调查法
问卷共发放120张,收回120张,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11张,有效率达到92.50%,调查结果有效。
三、结果分析
(一)教材激发
1.趣味性。即对现行的那些单调、枯燥、重复的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使之体现游戏性、竞争性和适当的惊险性。又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上进心和好胜心强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种多样的竞技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陶冶情操。譬如小学四~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均有400米耐久跑,在处理这一教材时,可运用游戏、竞赛形式进行全程跑,像结伴跑、甩人跑、超前跑等;也可以采用在200米处的报时跑、400米全程计时跑等。
2.实用性。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应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安排一些诸如“躲闪比赛”“跨越比赛”“平衡比赛 ”“攀爬比赛”和“负重比赛”等有趣味的练习和游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3.意境性。教学中的不同情景,会促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感情,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对场地、器材进行科学安排,并利用色彩、音乐伴奏等创造一种情景交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学习境界。例如在上“障碍接力赛跑”游戏教材时,用排球网、框架、棕垫、画线等设置了“敌人封锁线”,用塑料小手枪作为接力棒,再加上播放录有冲锋号声、炮弹声和机枪声交融在一起的音响。在这样的意境中做起游戏来,学生的积极性甚高,课堂气氛极其热烈,同学们的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直到下课,听课者与师生的余兴仍然未消。
(二)语言激发
1.采用表扬性语言。表扬为主,正面教育,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如“这一组集合最迅速!”“这一组排得最整齐!”“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正确!”“这位同学真勇敢!”等等。这些简短的表扬性语言,肯定和鼓励了受表扬的同学,同时也给其他同学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
2.采用勉励性语言。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对不敢进行“山羊”分腿腾越练习的同学,教师用勉励的语气说:“只要你们大胆跳,保证会完成。不用怕,我来保护!”“没关系,下面不是有垫子吗?”这样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参加练习,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这要比“你们必须给我跳过去,跳不过的要罚”的训斥好得多。
(三)行为激发
1.表率行为。教师的表率行为是自己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良好表率,会使学生在榜样力量的鼓舞下奋发进取,积极学习。譬如上课开始,教师穿着整齐的运动服装,精神焕发地来到学生的队伍前面,不仅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又如教师的课堂上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进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愿望。
2.激励行为。课堂上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把良好的情绪直接传递给学生,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起着积极的作用。譬如当教师见到学生遵守纪律认真练习,相互帮助等良好表现时,向学生微笑点头,以示赞同;当学生学习成绩有提高,技术有进步,表现出勇敢、顽强的精神时,教师竖起大拇指或带头鼓掌,以示表扬等。
四、总结
总之,努力探索“激发兴趣”的途径,就能更有效地上好体育课,孩子们就会感受到体育活动的无限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体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
[3]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M].北京: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