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
[摘 要]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亦是现代公民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党的十八大将友善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友善虽然属于个人层面的范畴,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友善从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四个维度体现出新的内涵意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和转型期,友善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友善是优化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内在支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 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意蕴;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B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由此,友善划入社会主义核心范畴之中。
一、友善的思想溯源
友善从广义上指与人为友,待人为善,即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宽容的伦理道德。狭义上特指个人的德性或品行,人与人在善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好情感。在甲骨文中,“友”本义指朋友,“友”的字形组成是一人之手外加另一人手意指相互帮助。“善”指吉祥,暗含善良、友爱之意。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友善思想较为精辟的论述。具体体现在“仁爱”和“和谐”的理念中。孔子推崇“仁”,主张“仁者爱人”,即关爱别人,并将其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指自己的想法不要强加于人,先礼后人,先人后己,这是做人的准则。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推崇“仁爱”的集大成者。他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尊老爱幼,宽容待人,人人有爱。“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亦彰显其对人类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兼爱非攻”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对“仁爱”理念的继承和弘扬。自古以来,“和谐”是人类孜孜不倦的目标追求,它与“友善”相伴相生,更是友善思想在历史变迁中的生动再现。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到“天时地利人和”到“神形合一”,继而上升到“万邦团结,和睦相处”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内心、国家民族四个层面阐述了和谐友善的价值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主张人类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进而保护自然。人与人要“以和为贵”,宽容处事,尊重待人,正如那句俗话“和气生财”。个人内心的和谐推崇心态平和、恬静淡然,讲究“三不”即不争、不气、不恼。国家民族的和谐以“和平共处、亲善和睦”为基础,追求“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理想。
在西方,友善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对友善思想的探寻可以追溯带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继而提出“德性是知识”的观点,并认为德性是对“善”的一种追求。“无人自愿作恶”是他信奉的理念,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立足于自身的优良品行,现实中的人之所以作恶,在于缺失德性,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善”的真正本质。在他看来,“善”的最高层面是达到幸福的状态。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拥有类似的观点:人生来是善良的。对友善思想阐述更为细致的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看来,友爱“它就是某种德性,或者是赋有德性的事物;或者说是对生活所必需的东西”。[2]同时他将友善分为三类,即因有用的友爱、因快乐的友爱、因德性即善的友爱。对于前两种类型的友爱,亚里士多德肯定了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存在的意义,但他更推崇第三种类型的友爱,并提出幸福是最高的善。从中世纪到近现代,甚至到后现代,友善思想是与人、人文精神、人道主义等相辅相成的概念。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对“人”的人文关怀,主张人道主义思想,无一不是友善思想在“人”的层面的具体体现。20世纪伦理学家弗洛姆说现代社会是“非人”的社会,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缺乏友善,因此他提出“拼命的工作,尽情的去爱”的观点。除此以外,西方社会还存在许多思想家或流派亦提出了对“人”友爱的思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内涵意蕴
十八大用24个字简洁明确的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可分割的层面进行理解和把握。友善虽然属于个人层面的范畴,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体现出新的内涵意蕴。我们可以从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四个维度来理解友善的现代意涵。
(一)个人与自身维度理解的友善是指自我友善
有一句网络流行词说:“我们要对自己好一点,因为生命真的很脆弱”。这里面真实再现了自我友善即对己友善的真谛。自我友善的理解很简单,通俗点讲就是自己对自己好。就是说人根据自身条件,使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得到满足。物质上,就是要吃饱穿暖,满足自身基本的生理需求,不必为了一些外在的因素苛刻自身。珍惜生命是自我友善的基础和前提,亦是自我友善的本质体现。精神上,注重“修身养性”,学会排解生活压力,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轻松愉悦的生活。追求精神世界里的轻松和自由。
(二)个人与个人维度理解的友善是指人际友善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不是单独存在的孤立的个体,因而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人进行交往。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社会不良风气日益滋长,道德冷漠的阴影笼罩在人们身边。在这种阴暗的氛围中,友善是消除不良社会现象,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不仅体现在亲朋好友之间,更多地体现在陌生人之间。人际交往要心怀友善,做到真诚待人。现代社会中,对人际友善的理解要把握几点:首先,尊重他人,即在法律规定原则下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选择。这是人际友善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真诚对人,即真实诚恳,不弄虚作假,信任互助。这是人际友善的具体要求;最后,宽厚待人,即用宽容之心,从容不迫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人际友善的最高境界。以上三点是认识人与人之间友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endprint
(三)个人与社会维度理解的友善指社会友善
友善思想辐射的范围不能仅局限于个人之间,更应该上升到社会层面。我们每天刷微博、浏览社会资讯,可以看到暴力血腥的事件无时无刻围绕在我们身边。例如:2013年厦门BRT公交车爆炸案,造成47人死亡,38人受伤;2014年3月1日发生的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伤;今年河北肃宁发生特大枪击案,给无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这么多事件的发生,说明我们社会不安定、不和谐的因素大量存在,迫切需要友善的精神食粮进行支撑。对社会友善,不仅是指对社会上无辜群众要友善,更是每个人都要相信社会是美好的、光明的,社会的构建需要人人都怀有友善之心;相信党和政府是社会友善的维护者和倡导者。我们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些缺乏友善之心,侵犯过群众利益,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人必然受到法律惩治。当今社会,文明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我国正处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而社会友善无可避免的成为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四)个人与自然的维度理解的友善指生态友善
古人推崇“天人合一”,要求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现在我们也讲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很早就提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论断。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人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涉及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纳入其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列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提高到五位一体的地位。那何为生态友善呢?生态友善是可以说是生态文明的代言词,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要以生态为友,与自然为善,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是生态友善的第一要义,保护生态自然是生态友善的目标追求。现阶段,生态友善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只有和谐友善相处,社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时代意义
友善作为一种价值观,具有历史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友善被赋予时代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和转型期,友善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体现出以下几点时代意义。
(一)友善是优化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呈现出两种状态:一类是在自己的亲人、爱人、友人之间和谐相处,而与陌生人交往则态度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另一类则是与陌生人之间亲切交流,相处融洽,而忽视对家人、亲人、友人的关心和问候。以上两种状态都是病态、不健康的。友善应该无时无处不在,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的友善态度应该贯穿到社会中的一切人。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热心的扶持、一次轻微的帮助,都是友善思想落实到行动当中的具体体现。友善作为一种价值观,能够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潜移默化的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事行为,同时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提高人们的友善意识,消解社会心理矛盾。友善提倡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理解和宽容是构建友善价值观的基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化干戈为玉帛是其目的。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可以说友善成为优化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友善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内在支撑
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开放性和盲目性等特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许多弊端。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假冒伪劣产品事件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出现等。中国的市场经济需要友善价值观的维护和支持。只有建立在社会互信基础上的经济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友善能温暖现代人的心灵,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关系。友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体现在“尊重、真诚、宽容、礼让、互助”上面。这10个字不仅体现在个人与个人上,更体现在个人与社会领域。友善传达的是共同开展社会生活的意愿,传递的是一种平等的爱,人与人之间只要存在有爱之心,社会将会变成美好人间。
(三)友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要贯彻友善的价值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要从建设“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做起,坚持可持续发展,友善的对待资源,友善的对待环境,决不能走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建设,要坚持与生态为友、与自然为善的价值理念,在尊重人与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和谐文明的生态环境。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5]人们往往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和生态效益问题,造成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应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者统一。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友善的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发现自然之美;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三个方面。发现自然之美是前提和基础,自然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认识到自然之美,才能更加懂得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尊重自然是本质要求,违背自然规律,将会受到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和报复。保护自然环境是应有之义,只有坚持开发和保护两者统一,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才能实现。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2]亚里士多德/苗力田.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6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4]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
[5]恩格斯/于光远,等.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305
[责任编辑:王凤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