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苏容
(四川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从《喜福会》解读美国华裔女性身份认同
杜苏容
(四川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本文主要探讨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中的美国华裔妇女不断变化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在对族裔身份的寻求过程中,往往以母亲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将自身认同为中国人,而以女儿为代表的第二代华裔移民又将自己辨识为美国人,最后经过摩擦与融合,她们最终将自身定位为华裔美国人。这种文化混合体,表达出新一代华裔包容中美两种文化,取长补短,达到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身份认同;华裔女性;族裔
美国华裔移民通常陷入如此尴尬境地,他们即是中国人,又是美国人,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即不完全是中国人,又不完全是美国人。在中国人眼中,他们是外国人,而在美国人眼中,他们是东方人。受到种族歧视的影响,探寻身份认同对华裔移民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程爱民就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提过:“美国华裔普遍没有个人身份”。[1](37)所以,寻求身份认同之旅对美国华裔来说是场艰难的旅行。
在《喜福会》中,以四位母亲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女性,她们移民到美国,依然恪守中国文化传统,排斥西方文化,与所处环境格格不入。为了保持中国身份,她们成立了喜福会。表面上来看,喜福会只是常规的家庭朋友聚会。然而事实上,她们通过重温往事,和东方文化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喜福会其实是母亲们保持其中国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载体,同时也是她们有效应对来自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冲击的港湾。
受中国文化所培育的强烈的责任感的影响,以母亲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女性甘愿牺牲青春年华,远离故乡,来到美国,为的是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环境、教育和未来。她们用传统的方式,全心全意的爱着她们的女儿。也正是这种责任感,母亲们不仅自己保持和珍视着中国传统,极力排斥和厌恶西方文化,她们也试图向子女灌输东方价值观。这一点从母亲对女儿嫁给白人的消极态度中便可窥见一二。例如,母亲龚琳达因为劳雷是白人,认为白人无法理解和融入东方文化,便百般阻挠女儿嫁给他。
在《喜福会》中,作为第二代华裔移民代表,四个女儿自幼生长在美国,深受西方教育熏陶和感染,本能的对东方文化产生排斥敌对的情绪。其次社会的压力和舆论导向使她们不惜抛弃东方文化传承,努力成为西方社会的一员。她们对自己中国化的母亲以及边缘化的文化传统感到羞耻。为了不成为西方人眼中的异类,她们极力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价值观包裹自己,将自己定义成美国人。所以,她们无法理解母亲的关爱。
在小说中,四位女儿极力融入美国社会。她们坚持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如吃披萨、薯条等。她们不愿说中文,坚持说英语。她们宁愿选择白人男友。一方面,她们努力穿上西方文化的嫁衣,另一方面,她们也极力脱离与东方文化的联系。她们将所有的烦恼和挫折都怪罪到母亲身上,因为她们的中国化,例如,精美提到在小时候,她一直认为喜福会是种让人羞愧的地下中国社团,其他三个女儿也从不向外人提起自己母亲是喜福会的一员,也极少出席喜福会的活动,即使参加,也是极不情愿。
尽管矛盾冲突种种,但母女纽带和中国血统都是她们无法否认的联系和事实。最后,各自坚持母女二代在摩擦与融合中,最终达成妥协,将自己定义成华裔美国人。谭恩美也以此向我们展示了生存的真正途径是兼容并蓄。
女儿们对于喜福会态度的转变也反映出她们对身份认同的改变。起初,她们极度排斥中华传统。但在母亲们的感染下,她们慢慢接受中华传统。例如,精美的母亲在去世前,意识到女儿的矛盾情绪很可能是源于对中国根的否认,所以她有意安排了精美的回国之旅,希望能够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故事开始的地方也就是精美开始的东行之旅。在最后,精美说道:“我终于看到属于我的那一部分中国血液了。呵,这就是我的家,那融化在我血液中的基因……我们都很像妈妈:一样的眉目,一样的嘴唇,我们看见妈妈了,正惊喜地注视着她的梦幻成真……”[3](288)
综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形象和自我身份的探索过程。在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中,以四位母亲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她们即使生活在异国他乡,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深深扎根于她们心中,她们仍将自身认同为中国人。然而以她们的四位女儿为代表的第二代华裔女性,自幼出生成长在美国本土,深受西方文化熏陶,她们将自己辨识成美国人。所以,分别代表两种文明习俗的两代人必然产生冲突和矛盾。但是无论摩擦和矛盾如何激化,母女亲情和中国血统都是她们无法否认的纽带和事实。最后,通过摩擦与融合,她们最终将自己定义为华裔美国人。在族裔身份探寻的过程中,美国华裔女性不断探索和包容兼顾,最终实现了两种文化的和谐统一。
[1]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2]胡勇.文化的乡愁―美国华裔文学的认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谭恩美,程乃珊译.喜福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J905
A
1007-0125(2015)09-01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