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9月6日《新闻晨报》报道,为了保障城市安全和市民健康,上海市正在加紧开展《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立法工作。近日,该市人大在网站醒目位置开辟了问卷调查专栏,邀请公众参与问卷调查。根据设想,该条例拟对公众无偿参与救治免责,以此鼓励更多人加入街头急救当中,同时将从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社会急救三个方面予以规范。
点评: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太多活生生的例子,即明明是好心救人,最后还要承担责任,致使很多人在遇到类似事件时选择明哲保身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从救人前拍照自保防敲诈,到路人只围观不施救,这方面的案例屡见不鲜。有网友表示,做十次好事,一次被讹就完了。救不救人俨然已经成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如今上海市加紧开展《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的立法,正是破解这一难题。尊重生命、帮扶弱者是一种公序良俗,看见他人身陷困境及时救治,这种行为本身符合社会公德,而不能作为担责的依据。上海拟通过立法去保护、鼓励日益稀缺的助人美德,让见义勇为精神得到法制层面的保护和认可,无疑值得人们为其点赞。
无偿救人免责虽然是一个值得点赞的做法,但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以免好心办坏事。例如,救人需要专业技能支撑,有关部门应针对社会公众制订更加通俗的科普读本,大力宣传正确的预防与救护措施,使人们在遇到老人跌倒等危急情况时,既能勇于伸出援手,又能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救人不当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好的法规出台,需要完善其相关配套措施,这样执行起来,才会事半功倍。